...

鄧超在劇中扮演一位父親馬皓文,他遭人陷害,設計的東沛大橋倒塌,含冤入獄。他的兒子馬飛學習不好,馬皓文出獄時,馬飛正要被闫主任開除。

馬皓文和闫主任打賭,如果孩子考進年級前十就不會被開除,在馬皓文落魄的情況下,一邊陪伴、鼓勵孩子,一邊幫兒子補習,最後馬飛如願以償地成為一名飛行員。

電影驗證了馬皓文的教育還是比較成功的,正是他的教育與闫主任所代表的學校教育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們開始思考這個似乎永恒的話題——孩子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看了這部電影有很多感觸,一度地感動落淚,圍繞下面幾個方面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

...

1.應試教育與獨立思考。

往往學校的教育常常是統一、整齊劃一的,雖然這樣說有點誇張,但事實就是這樣。可能很少照顧到個性化的發展,但是近幾年還是比較進步的,逐漸向素質教育過渡。

馬飛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很長,馬皓文會從孩子的興趣出發,逐步激發他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他堅毅的品格。比如帶着馬飛出發去看展覽時,馬飛被洪水困在房屋下,卻能夠根據父親給予的提示,獨立制作一個木筏,最終脫險。

學校為培養孩子品格會組織很多活動,但父母如果有時間可以帶孩子多走一走、看一看不同的生活,就像馬皓文說的:有些東西在學校裡是學不到的。

...

2.永遠不認輸的态度與榜樣。

馬飛和媽媽來到監獄看馬皓文時,馬飛告訴爸爸,老師說他:缺根弦。馬皓文告訴馬飛:你是最聰明的孩子,不要别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

他希望孩子自信、陽光,有自己的想法。

心理學上有研究表明——你相信什麼,這個世界就真的是什麼樣子。馬飛一開始覺得自己挺差勁的,事實上他并不差。

馬皓文帶着馬飛偷偷摸摸地回到自己的家,馬飛看到爸爸晚上不睡覺在寫東西,問爸爸:自己可以不睡覺嗎?

馬皓文說:不要什麼都問我,自己的事兒自己做決定。一次次地強化他,讓馬飛有自己的想法,看到爸爸這樣馬飛也不睡覺了,打開書開始學習。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所以他周圍的人尤其是父母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

我們校長講過這樣的例子,他說這些年他發現一般醫生的孩子都表現得都不錯。

為什麼?

他解釋,因為醫生的家庭都比較忙,非常嚴謹和認真,所以他們的孩子各方面都會模仿父母的态度和習慣,許多方面基本就沒有問題了。

也許他講的有些片面,但也從某些層面驗證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

3.兩種教育的對比。

闫主任和馬皓文兩種教育方式的對比,時刻充斥在影片中,但令人感到驚訝的其實是嚴主任兒子的事。

闫主任辦公室那面光榮牆上有一個相框是空的,人們很難把他和校門外的瘋子聯想到一起。

他的兒子以前學習很好,但進入大學後,大二的一次考試沒有及格,他想和闫主任一起分析一下,尋求幫助,但這個時候闫主任沒有接納他,而是把他關在了門外。久而久之他就變得不正常了。

反觀馬皓文的教育,馬飛雖然成績并沒有那麼優秀,但是他漸漸卻變得陽光自信了,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用班主任小高老師的話說就是:眼裡有光了。

因為教育不是想培養會學習的機器,而是要培養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

4.總結

再回顧一下影片内容,整篇是以馬飛的視角通過插叙的形式來展現的,在叙述現實的基礎上,插入過去的某些情境,我認為導演是想表達父親的每句話、每個行為帶給馬飛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電影看完了,回到現實生活中,讓我們盡力去教會孩子們做自己喜歡的事,願意去獨立思考和探索,希望人人都能擁有獨立面對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