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給了你們一張臉,你們又替自己創造了一張。
——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

對于女性而言,從小到大不論多優秀,都逃脫不了被他人品頭論足評價外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醜小鴨,都渴望變成白天鵝;但很多白天鵝,還覺得自己不夠美。就像《魔鏡》裡的“她”,身段高挑、素顔清新,卻依舊會有“自己是世界上最醜的女孩”的容貌焦慮。

...

或許因為女性天生共情能力強,别人随随便便的一句話,就能埋下懷疑的種子;但對自我的肯定,卻需要一點一點花時間重新建立。當齊溪說到整容醫生用溫暖的手托着她的臉左右端詳,告訴她你不醜、你的五官很漂亮的時候,不知有多人和我一樣哭到喉頭發酸,心疼她也替自己委屈。

在這個短平快的年代,因為了解内在的成本太高,所以外貌成為了快速有效的“第一眼”社交工具,似乎“顔值即正義”。也因為比起内在的提升,讓容貌變美有化妝打扮、醫美整容等等多種捷徑可走,再加上消費主義的商業宣傳,使得更多人對于外表改變的渴望越發強烈。但有意思的是,如果内心的成長沒有跟上,越是追求外在,内心就會越空虛。就如同劇中的女孩,變美後在同學會上揚眉吐氣産生了“報複”的快感之後,卻更覺得自己成為了“活在朋友圈裡的人”,“到底是在取悅誰呢”?

...

這一個聚會前瘋狂“裝修”,自拍時萬物皆可凹造型,熱鬧過後又茫然無措的“她”,不正是千千萬萬個平凡的你我她麼。明明是“聽見她說”,我卻看到了自己。這大概就是這部獨白劇的意義吧,以“她”之口說出了很多女孩子的心聲。希望真能如趙薇所言,讓内心更強大一點,而不是武裝得更厚一點。當我們從内在去尋找自己,對外在或許就能不那麼苛求。而自我越是豐盛,也就越不會被外界的聲音所裹挾。

審美本來就是很個體化很主觀的東西,不要被刻闆、單一的社會化審美情趣綁架。大眼睛、高鼻梁是美的,但不是隻有這樣才美。當美變成千篇一律的流水化産品,這個世界就變得無趣又單調了。與其苛刻自己迎合狹隘的審視,不如聽一聽自己内心的渴望,找到一種獨特的,屬于自己的美。百花齊放,各美其美。

...

或許會有人拿《聽見她說》和BBC原版比較,的确,相較于BBC版本為世界範圍内的女性發聲,勇敢的質疑全世界。《聽見她說》則更溫和,更貼合中國女性的現實困境。這是為中國女性邁出的第一步,無論這一步多麼微小,能邁到哪裡,對于中國的女性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一步,是很有意義的一步。就像昨天看到豆瓣各個組裡很多人都在勇敢得說出自己曾經遭受過的容貌偏見一樣,當我們願意說出這些、讨論這些、質疑這些,這“鏡”就有了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