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捷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出生于捷克布拉格,父母在二戰中死于納粹集中營,因作品被禁而流亡美國,他的作品強調人性的刻畫,呈現生活本真,反應個體與社會沖突,曾兩次獲得最佳奧斯卡導演,一部是《莫紮特傳》,
另一部則是《飛越瘋人院》,1975年執導,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改編,
這部電影一舉拿下奧斯卡五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
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銳的諷刺力,它控訴強權社會,倡導自由精神,跟《肖申克的救贖》有着同樣的主題,同樣對自由的渴望,追求一種反抗壓抑的個人主義,不同的是,肖申克的結局是理想的,《飛越瘋人院》則更加黑暗、壓抑、真實,強權社會壓抑下的人性呐喊與悲歌,看完久久喘不過氣來,
影片以精神病院為舞台,影射出病态的社會,人們麻木不仁,失去了自由也不自覺的恐怖現象,我們其實都是瘋人院的瘋子,都是在護士長的威嚴管制下的病人,而麥克墨菲則是打破這一規則的反叛者

男主角麥克墨菲(傑克.尼克爾森飾)熱愛自由,為了逃避監獄中的強制勞動,假裝精神病而進入瘋人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瘋人院帶來了新的生命與希望,
人神共憤的女主角護士長(路易絲.弗萊徹飾),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義正言辭的模樣,,她的話就是絕對的權威,病人們都要服從,不然就要加強治療。麥克最後就是由于被過度治療,導緻變成真正的癡呆。

瘋子們經常要在護士長的帶領下進行自我剖析,這種變态的強制性的還打着為你好的名号的療法,對病人們根本就沒有一絲改善,反而不斷刺激着他們脆弱的神經
因為他們很多人都算不上是瘋子,有的不過是想法與别人不一樣,有的不過因情感脆弱,這些都不是病,他們隻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世界,而這些,就算被談論出來,也不可能被理解的

麥克有一次在跟瘋子們賭博時,規定一根煙代表最低十分錢,馬提尼(丹尼.德維托飾) 則把煙掰斷成兩截,而麥克對馬提尼說了下面這樣一段話

一根完整的煙被掰斷之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如果是一個人呢,一個完整的個體被剝奪了自由,他還完整嗎,
這裡暗示了麥克後來的命運,生性自由的他對瘋人院規章制度的強烈抵制,對護士長的深惡痛絕,由于比利被護士長逼死,麥克終于忍無可忍,最後被瘋人院強行做了額葉切除手術,變成了行屍走肉,而酋長最終結束了他毫無意義的生命,沒有思想、沒有自己人格隻會呼吸的麥克已經相當于死去了
麥克初來瘋人院時對人們的麻木感到難以理解,他們從不去嘗試,從不試着去打破既定的規則,因為他們的潛意識已經告訴他們:絕不可能有任何的改變,大家不都是這麼過的嗎,也都還活着!所以他們連嘗試的勇氣都失去了


麥克一直都在反抗的道路上瘋狂試探,你們不能說他失敗了,不能說他間接害死了比利,那個時候,麥克翻牆而出的時候,帶着一車的瘋子去海邊玩耍,他們多快樂,比利說話都不結巴了,因為他自由了,心态放輕松了



酋長在助麥克離開瘋人院時更是流出了欣慰的眼神,而瘋人院的瘋子們在海上的時候個個都無比歡樂,


麥克有很多的機會可以離開瘋人院,但是最終都沒能離開,隻是為了喚醒其他的人,這些人被束縛太久,被一套套的規章制度、作息表、藥丸等弄成了不會思考、失去自我的機器
不過有時候也并不是不是自己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是在強權面前無能為力,護士長是強權,瘋子們隻是弱勢群體,一旦反抗就要電擊甚至是額葉摘除,是強權不允許你思考,不允許你有自我的意識,你隻能被服從,成為管理者的奴隸



望着窗外的自由,就這樣與自己失之交臂,因比利的死,麥克終于忍無可忍,已經顧不上理性,此時的他隻想弄死害死比利的護士長,所有的憤怒都緊緊掐在了她的脖子上,

盡管麥克的結局是悲慘的,但是麥克帶來的自由之火卻延續了下來,麥克為了自由、為了人權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酋長卻繼承了他的意志,帶着麥克的意志,最終飛越了瘋人院。

首發于微信公衆号:電影甲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