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16歲的女生,第一次看狗十三應該是一年多前,大概15歲,比李玩高了2歲,當時沒有看懂,給的分數是三星,覺得很混亂。當時也寫了一篇影片記錄,不過是瞎寫的,沒什麼重要的,隻記得我寫的最後一句是很多年後我對這部電影的記憶可能就隻有最後李玩轉身留下的背影。
再次重溫這部電影是一個特殊的原因,因為想瞎寫關于成長類的劇本,就回來借鑒這部電影,所以也搜索了劇本來看。現在來說說第二次看的感受吧,第一次真是沒看懂。從劇本來說,編劇是焦華靜,是導演曹保平的學生,兩人還一起合作過<烈日灼心>,<狗十三>是編劇的畢業作品。

故事總的來說就是講了一個13歲的女孩,圍繞一隻狗展開的故事。
關于劇情的第一個所想讨論的問題,李玩家庭裡重男輕女的思想,這個問題古往今來都蔓延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深深植根在幾乎每個家庭中。 在農村,以前的觀念是多子多福,對,是子,不是多女,有多少人生多了養不起就把女兒賣掉或是抱給别人。發生在我身邊的就有,我的爺爺的妹妹前面生了三個女兒,第四個是兒子,因為養不起,把其中一個女兒賣給了别人,最後好不容易得到的兒子百般呵護。這是問題嗎?可能在很多人眼裡都是習以為常的,不會有什麼女權男權概念,多可憐啊,這是不正确的,但當事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她們隻能去順從,隻因為自己是女孩兒嗎???這就是問題。我的外婆最近才告訴我因為她生的是女兒,也就是我的媽媽,在以前被我外公的媽媽那裡受白眼,被排擠,甚至遭受侮辱性的詞彙。。。。這難道也不是問題嗎?
為什麼要這樣?我們做錯了什麼?染色體不一樣嗎?電影中,弟弟的出生時的第一聲哭聲,就讓爸爸綻放笑顔,一家人捧在手心裡稀罕的不得了。女孩兒的名字随便取,男孩的不能随便。電影中最初李玩的任性,可能也會導緻觀衆覺得父親是對的,她太不聽話了,是她太作了。沒錯,最開始我也是這麼覺得的,我都想打她,可是現在看,她當時隻是一個13歲的女孩,13歲怎麼可能懂事到丢棄了自己心愛的東西還能保持理智的說一句算了,更何況她沒有求大家找,她是一個人去找的。其他人在丢狗了之後也沒有想過要去找,他們根本不知道這隻狗狗對一個女孩兒意味着什麼,隻需要打感情牌,告訴她爺爺遛狗很辛苦,讓她體諒長輩。李玩前期任性的性格也和她從小就離開父母,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分不開,可以看出,她和爺爺奶奶的感情也沒有很深,本身的性格就是喜歡物理的孤僻的沉穩理性的學霸形象,這也可以為她以後這麼快的轉變做鋪墊。
有人說,李玩很幸福了,至少還有一家願意在乎她的感受,爸爸願意哄她,奶奶願意找她,爺爺護着她,姐姐也愛她,繼母也對她很好。我不否認這些角色确實有這樣做過的。從爸爸的形象入手,就是一個阿谀奉承,功利主義,時而暴躁易怒的典型父親形象。從最開始讓女兒改志願,在學校大庭廣衆下追着她抱怨自己多不容易來處理她的事,還塞給她錢,他總覺得作為父親自己是對的,自己見識了很多,自己都是為了家庭,自己很不容易還不被理解。可他們從來沒有嘗試過去理解子女,甚至是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這也和電影最後形成了呼應,弟弟不想學溜冰,可大人覺得溜冰是好的,就隻能去學。弟弟倒下去有站起來,像極了李玩。他們會時而暴怒,因為他們想控制的東西不聽他的掌控了,他們都覺得女生是物質的,哄哄就好了,給女兒買支狗,一模一樣的,新的,他可以買好多隻,這樣的爸爸真好啊。。。。就像給女人買包。。真就沒有心,沒有感情。他們好面子,他們期待炫耀自己的女兒,當然,兒子更好,不過都可以,隻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虛榮心。就像每當李玩讓爸爸滿意的時候,他就會無限表達自己對女兒的愛,強加給她,還扮委屈,裝可憐。女兒慢慢的也會成為爸爸,他沒有尊重認可過女兒的愛好,認為人的事情還沒搞明白,還去看天上的,答應去看天文展也隻是為了暫時哄女兒開心的工具。物理獎他隻看得到獎這個字,看不到物理。天文展沒去成,又買個東西哄哄就是了,但是一次次的重複隻會讓李玩愈加失望。
爺爺奶奶,寵愛孫子,隻是更寵愛男生。爺爺口中時不時冒出的小女子,女娃。。都暗含了揮之不去的觀念。如果大家真的重視李玩,真正喜歡她,她會感受不到嗎?這種東西都是隐晦的暗暗的很小的存在在家庭裡,誰也不敢太表現出來,家裡有哥哥弟弟的女孩子們也隻能小心翼翼的服從,說出來他們也不會承認。李玩,不傻,所以她看清楚了,那一打清楚一些了,看到弟弟時越來越清楚。弟弟了喜不喜歡姐姐,姐姐必須喜歡弟弟,必須好好相處,讓着弟弟。為什麼弟弟任性沒有人管他,她永遠隻能低人一等。這才是最難受的地方,說不破,說不明白。
關于影片中的狗愛因斯坦,電影英文名很有意思。兩隻狗象征着李玩的心理變化,李玩看到狗狗第一眼是很喜歡的,說明她是一個善良,腦袋裡還充滿幻想色彩的人,就像晚上聽到的樓上的鳥聲。她喜歡狗狗,這樣的人居然會為了不讓爸爸下不來台最後吃狗肉,女兒隻是爸爸獲取虛榮心的工具。小狗最開始很粘她,她找到了情感寄托,很憐愛它,所以才會在狗走丢時一直找它,她不是非要一隻狗,她寄托在狗身上的感情走丢了。家人買來新的狗糊弄她的時候,她更難受了,她有委屈說不出,她陷入圈套,走不出來,隻能接受。在看到蝙蝠被老師殘忍打死時,她可能想到了新的愛因斯坦,所以把它接了回來,慢慢接受了它。狗狗是通人性的,他知道誰會對他好,對他不好,所以他可以在李玩的安撫下平靜下來,也可以在被送到寄養所時不吃東西。李玩心中最後的光磨滅了,她隻是想知道它被送去了哪家狗肉店,而沒有想要把它接回來。因為它在外面可能會獲得更好,有人喜歡它就夠了,就像在最後看見真正的愛因斯坦時它害怕它認出她撲過來。懂事的讓人心疼。。。沒人真正會在乎她的感受,哄她開心送一隻狗,可是把弟弟吓着了,沒人在乎她的感受,即使她苦苦央求,沉重的打擊。
這部電影真的太真實了,暗戳戳的,沒有極力渲染,就連鏡頭都沒有過多的移動。看懂了,是不是我也快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