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寫長影評了。首先是因為懶,然後這麼懶的我居然很久都沒看過一部讓我想寫點什麼的電影了。 然後偶然看到這部電影點映了。首先是因為甯浩和徐峥,想看看喜劇了。

我是抱着看喜劇的心情去的。 開篇那首印度神曲大概是我們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吧,輕松加愉快。 可惜越看越不對,小小的笑點和黑色幽默,大大的絕望和難過。 世界上最絕望的事之一,大概就是得了絕症;比這更絕望的,是有藥但是買不起,夠不到的希望,其實還不如絕望;有沒有更絕望的?有啊,有非常便宜的替代藥,但是你買不到。因為什麼?因為法律不允許。

法律明明是人制定的啊,可是卻成了逼死人的利器是怎麼回事? 首先,沒有經過正規審批,不通過正規渠道進口的外國藥,法律上都叫做假藥,販賣假藥是要判刑的。哪怕這藥能治病,哪怕這人沒賺錢。 從法理的角度,或者從高價進口藥背後的利益鍊條,大概這個問題足可以寫好幾篇各種角度的論文了,而我今天隻想說說這個電影。

先說題材。這個故事應該是基于真實故事改編的,前幾年有看過類似的故事。不知道印度為什麼這麼厲害可以研發出那麼廉價的替代藥,然後有那麼多絕望無助的人因此延續了生命。以前很鄙視國産片,從題材到内涵,全方位的那種。近兩年看的印度電影都很驚豔,從摔跤吧爸爸到神秘巨星再到小蘿莉的神猴大叔,到前段時間的起跑線和廁所英雄,印度電影人敢于直視自己的缺點和民族根深蒂固的陋習和觀念,向婦女地位低下,狹隘民族主義,不合理的教育資源分配以及社會等級和貪腐問題揮起了大刀,極盡辛辣諷刺之能事,發人深思。社會問題當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但是敢于直視并向全世界展示,是多麼難能可貴,至少相對于我們而言是這樣。反觀國産電影,仙魔鬼怪為一類,偶像圈錢為一類,喊口号賣情懷隔靴搔癢為一類,錢越砸越多,片子越來越爛。

«我不是藥神»真的是清流了。揭社會的瘡疤,為弱勢群體發聲,深刻反思,痛徹心扉,國産電影理當如此! 我不知道徐峥是不是渣男,但是,他敢于制作主演這樣的電影,他就有電影人的擔當。

電影的色調,是甯浩一直以來的風格。鏡頭略有些搖晃。看到了絕望的人眼裡的希望,又看着這些希望湮滅,真絕望啊,真絕望啊,從來這世界上就隻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這是這個電影中,我認為最痛苦的一句話。有錢吃的起四萬一瓶藥的人可以繼續活下去,剩下的人在死亡邊緣掙紮,賣500的替代藥買不到,隻好去死,這就是現實。

法律沒有錯,執法的警察也沒錯;醫藥公司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沒有錯,賣要的人也沒有錯,那錯的是誰?隻能是買不起藥的病人了吧? 奪取人生命的,難道排在疾病前面的不是貧窮?不是這個世界的明的暗的規則?

最後說說電影情節,情節流暢,演員集體演技在線。最後虧錢賣藥那裡有點聖母,但是也可以理解,結局還是歸于主旋律,但是也可以理解,能上映就是審查制度的進步,點贊。徐峥在法庭上的發言本來應該是最精彩的,但是好像有删減。

以上。

如果要評分,滿分之上再加一分。

不看不是中國人,我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