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推理和原著IP的《心理罪》并不是一部合格的懸疑電影,但這與主演李易峰無關,我反倒認為,雖然演技依然稚嫩,但在廖凡、萬茜等實力派演員的幫襯下,李易峰較好的完成了角色塑造的任務,甚至要好于預期。
改編大IP,尤其是功成名就的系列小說,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同為難兄難弟,鄧超帶着阮經天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明顯要好于廖凡帶着李易峰的《心理罪》,但也就是好一點,離及格還遠。

為何《心理罪》“兩兄弟”都折了,這是個有些玄學的話題。再看近兩年的《嫌疑人X的獻身》、《記憶大師》和《幕後玩家》,還真不如同為2017年上映的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單說評分最高的《記憶大師》,全靠匠人陳正道的嚴謹工整,以及黃渤和段奕宏的精彩演技撐着。
懸疑電影是個有門檻的“技術活”,光靠堆投入、堆明星是不行的,靠的還是細膩紮實的劇本、優秀的劇情把控和節奏完美的剪輯。
《心理罪》并非一無是處,某些地方十分前衛、大膽。引入平行宇宙、反派的超級“變身”藥劑、心理描述的視覺具象化等方面,讓觀衆眼前一亮,随後,問題就出來了:為何我看的是一部炫酷的科幻片,而不是寫實的推理破案電影?

《心理罪》最大的問題,就是主創根本沒有想清楚什麼是推理破案就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颠覆式改編。結果看起來還是那個原著《心理罪》的人物和關系,但故事内核完全是另一個樣子。
首先,在表現方式上,推理探案是寫實風格的作品,到不了美劇《犯罪現場調查》、《犯罪心理》和好萊塢經典《七宗罪》的高度,《重案六組》總該能達得到。在《心理罪》中,為了突出人物和反轉劇情的需要,主創刻意的玩弄表現手法、控制故事節奏,這其實是一種自殺式行為。
其次,在劇情推進上,要有立得住的動機和清晰明确的犯案過程。犯罪動機能夠解釋劇情為什麼這麼安排,犯罪過程是犯罪實施的關鍵要件,體現出疑犯的性格特點和準備工作,破案者隻有從動機和手法兩方面進行推理,才能讓整個案件浮出水面,整個劇情才能說得通。

但在《心理罪》中,李易峰飾演的關鍵人物方木,基本上完全是以“心理畫像”的方式斷案,雖然看起來漂亮、順暢,聽起來入情入理,但仔細分析,卻缺乏事實的支撐。
問題的關鍵就是,《心理罪》舍得花費大量篇幅來塑造角色,構建人物關系,甚至在不多的片長裡,加入大量追逐、打鬥的戲份,但卻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對破案過程中的前期鋪墊、線索收集,最終造成了方木的推理結果,猶如一下子“蹦”出來似的,而且還超級準确。
請記住,“心理畫像”是一種輔助偵查手段,抓人要憑真憑實據。沒有大量的鋪墊和細節支撐的結論,猶如沒有立柱制成的空中樓閣,觀衆都覺得不可信、經不起推敲,整個故事自然就立不住。

此外,《心理罪》在人物塑造上犯了“個性有餘、層次不足”的老毛病。
李易峰飾演的天才偵探方木本來是一個注意細節、重視推理、心理敏感的人,特别是經曆過生死考驗之後,心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回頭去看李易峰,雖然情緒表現出來了,卻拿捏的不準,這固然有演技經驗不足的原因,但全片瞎忙乎的導演也難辭其咎。

反觀廖凡飾演的是身經百戰的老刑警,在片中除了給方木捅婁子、關鍵時刻亮拳頭之外,就幾乎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除了對去世父親的回憶那場戲,整個角色都陷入功能性的泥潭裡。
不能單純的說《心理罪》是一部爛片,但主創過于沉迷于以往的熟悉手法,缺乏對推理探案題材的研究,是本片失敗的本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