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又重溫一遍了《星空》。
《星空》是2011年的老電影了,但每次看,我還是會被電影裡兩個十三歲的少年所感動。
總覺得,十三歲是一個很好的年紀。十三歲,剛脫離童真,卻不需要即刻長大。
十三歲,加上夏天和星空,不管填上什麼樣的故事,都深刻而濃烈。

(一)
十三歲,是一個充滿好奇的年紀。
小美和周宇傑的相識,便是源于小美對周宇傑的好奇。
聖誕夜爸媽的争吵,小美隻能一個人呆在房間裡過聖誕,而此時,外面傳來了唱詩班的歌唱聲,還有若隐如現的笛聲,小美打開窗戶,看到了窗戶對面吹着笛子的周宇傑。
這是小美第一次見到周宇傑。
“聖誕快樂”則是小美對周宇傑說的第一句話。那個時候的小美不曾想過,他們會成為同班同學。
當班主任領着面無表情的周宇傑來到班上時,小美一眼就認出了聖誕夜在她家對面吹笛子的周宇傑。
好奇讓小美關注着周宇傑的言行舉止,包括放學跟着周宇傑到地下負一樓的文具店,學周宇傑的樣子偷拿文具店的文具;趁周宇傑清洗飯盒的時間偷偷看他的素描本。
看着這些情節,就好像在看那個十三歲的自己。
每個人的少年時代,都曾這樣偷偷關注過某個令自己好奇的人吧。
如果能參與到他的生活去,就會有一種賺到了的感覺。

但也有的人的十三歲,不敢好奇。
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搬家的周宇傑,也不停地在更換學校上學,常常是剛熟悉新環境,就不得不又轉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
沒有固定居所的周宇傑不敢好奇 ,獨來獨往變成了他的保護殼,這樣的周宇傑也忘了幸福是什麼模樣。
直到小美進入他的生活。
小美替他趕跑那群在小巷裡對他拳打腳踢的不良學生,陪着他一起折紙、布置教室,然後他們一起去到深山裡看星星。
因為小美,周宇傑才發現,原來自己可以這麼開心,可以這麼幸福。
小美也在和周宇傑的那趟旅程裡,終于不再耿耿于懷于爸媽不再愛彼此這件事,完成了十三歲的成長。
在這個故事裡,十三歲的小美和十三歲的周宇傑相互治愈,相互救贖。
被治愈被救贖,真的是一件很溫柔很溫柔的事。

(二)
十三歲,喜歡一個人,是藏不住的。
電影有一個情節,在小美答應幫周宇傑布置教室的第二天,周宇傑很早就在小美家門口等小美。
互相道過早安之後,兩人并排着走,卻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隻敢趁對方低着頭的時候,偷偷地瞄對方一眼,然後羞澀地低下頭偷着笑。
美好懵懂的心悸不言而明。
十三歲的喜歡,即使不說出口,也流露于身體的各個部位。
看完電影我問了朋友,還記不記得十三歲時喜歡你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小心翼翼,又有點張揚和固執。朋友說。
你看,盡管小心翼翼,但還是想讓你知道,我喜歡着你。

十三歲,喜歡一個人,是陪她做所有想做的事。
周宇傑喜歡小美,是小美說,再陪我一下好不好。然後陪着小美拿着手電筒偷偷潛入其他教室,看他們的黑闆布置的怎麼樣。
是小美說,我們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然後陪小美連夜坐火車去爺爺住的地方,一起搭載着一車西瓜的便車,一起迷路,一起跳舞,一起坐在小船上等霧散開看星空。
十三歲的喜歡,很純粹很純粹,沒有華麗的語言,隻是本能地想讓這個人開心。
隻要是你想做的事,我一定會說“好”。

(三)
十三歲,一個人會孤單,會害怕,但兩個人,就可以所向披靡。
在小美還沒遇見周宇傑的時候,也想過去找山上的爺爺,但直到車票上的時間失效,她仍然坐在火車站候車廳裡,最後回了家。
那個時候爺爺雖然還在,但遙遠的距離給不了小美獨行的安全感。
因為十三歲,是一個會害怕的年紀。
但當周宇傑在的時候,小美沒有猶豫。
小美連夜收拾東西來到周宇傑家樓下,那句“你多久沒看星星了”,隻是為下一句“我們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做鋪墊,因為小美知道,周宇傑會陪她去做這件事。
當坐上夜行的火車的那一刻,屬于兩個十三歲少年的旅程開始了。
盡管在山上迷路,山林的雨澆濕他們的衣物,他們牽着彼此的手,也沒有感到害怕。
因為兩個人都知道,隻要對方在身邊,就沒什麼可怕的,盡管他們隻是兩個十三歲的少年,但他們所向披靡。
最後他們兩個人找到一個廢棄的教堂,躺在兩張長桌上,互相傾訴曾經受過的傷,兩顆脆弱敏感的心緊緊地纏在一起,那一刻,沒有人比他們更靠近彼此。
第一次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很羨慕小美。不是所有人的青春裡都能遇見願意陪自己去冒險的人。
不是所有人的青春裡,都有一個周宇傑。
也不是所有周宇傑,都能遇見謝欣美。

(四)
十三歲,錯過和來不及說的再見。
小美和周宇傑最終沒能一起看成星空。
他們在小木船上等霧散開的時候,小美發高燒,燒到不省人事,周宇傑背着小美狂奔的路上,霧終于散開,露出漫天燦爛、耀眼的星空。
周宇傑看到了最燦爛,也最寂寞的星空。
這本該是一場兩個人的星空。

其實錯過的又何止小美一個人呢!
在火車上的時候,周宇傑睡着了,沒有看見火車穿過梵高的星空,隻有小美欣喜地感受窗外那些夢幻的場景。
錯過就像隻缺失一片的拼圖一樣,缺失了就是缺失了,也不會有人隻賣一片的拼圖。

小美在醫院的病床上醒來,那個陪她去冒險的少年失去了行蹤。
從那以後,小美再也沒有見過周宇傑,她想要的再見,也始終沒有得到。
當所有人都以為小美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迹的時候,隻有她自己知道,周宇傑連同她的青春一起消失了。
十三歲那年的夏天,也提早結束了。
直到十六歲那年,小美收到了一封信,裡面裝着十三歲那年丢失的拼圖。
電影并沒有說明是誰寄的,但我一直堅定地認為,那是周宇傑寄來的。
因為周宇傑,比誰都更希望小美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雖然一切都會過去,但在放手前,能抓多緊,就抓多緊。”

(五)
很多年以後的一個聖誕夜,小美在巴黎的一條街上,看見了一家所有拼圖都少了一塊的拼圖店。
當看見那幅同她十三歲缺失同樣位置的星空拼圖時,回憶在小美的腦海裡閃現,淚水也在眼眶裡打轉。
隻有小美自己知道,她有多懷念那個溫暖了她整個青春的十三歲少年。
那個緩緩走出的身影,說着“聖誕快樂”,是周宇傑嗎?
電影隻給出了小美邊流淚邊微笑的鏡頭,很多人說那個身影并不是周宇傑 ,但我卻固執地認為,那個身影,一定是周宇傑。
巴黎,名畫和缺失一片的拼圖,還有來不及說的再見,都是他們的青春。

我始終覺得,這個故事隻能發生在十三歲,十三歲之前太早,十三歲之後太晚,隻有十三歲,剛剛好。
就像《海邊的卡夫卡》裡的田村卡夫卡,為什麼一定要選擇在十五歲的生日那天離家出走一樣。
因為十五歲,意味着心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現實性與虛拟性之間遊移,意味着身體在跳躍與沉實之間徘徊。
除了十五歲,其他年齡都不适合做這件事。
十三歲,很脆弱,十三歲,也可以很堅強。
你還記得十三歲喜歡過的少年嗎?
還記得十三歲喜歡過你的少年嗎?
他現在還好嗎?

公衆号:青灰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