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這世界上存在一種讓人改變的力量,那一定是愛。

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以溫情治愈的筆觸,用離奇動人的故事,向我們闡釋了愛與救贖這一永恒的話題。

遭遇火車事故的迪倫爬出黑暗的隧道,在不遠處的小山坡上遇到了冷漠的男孩崔斯坦,自以為劫後餘生的迪倫跟着崔斯坦離開了事故現場,開始了她充滿奇幻的荒原之旅。

這片遼遠空曠的荒原,是死去的靈魂進入另一個世界之前的必經之地,他們必須在擺渡人的帶領下穿越這片荒原,而崔斯坦,正是迪倫的擺渡人。是的,迪倫在火車事故中喪生。荒原上等着迪倫的,是未知的兇險和詭異的惡魔,它們正喪心病狂地想要吞噬這個純潔的靈魂。

...

作為資深擺渡人,崔斯坦勇敢、堅定,他擺渡過無數的靈魂,每一次,他都幻化出令當事人容易接受的形象,并起一個相宜的名字。這一次,他是一個十六歲的大男孩,有着青春的容顔和少年人難得的穩健。

按照慣例,他需要将迪倫安全地帶出荒原,送到另一個世界的分界線,即為完成任務,然後進入下一次擺渡。

在帶領迪倫的日子裡,他們一起晝出夜伏,一起戰勝惡魔,有時崔斯坦會講故事給迪倫聽,遭遇磨難時他們會互相安慰。就這樣,兩個年輕人暗生情愫,直到分别的那一天來臨。

帶着崔斯坦的承諾,迪倫進入了那個能夠見到故去親人的世界,蓦然回首,卻沒有了崔斯坦。此時的迪倫,做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重返荒原,尋找崔斯坦。

...

一個沒有擺渡人的靈魂,竟然獨自一人回到了吉兇未蔔的荒原!那些崎岖的山路,那些粘稠的湖水,那些泥濘的池沼,那些号叫着的惡魔,她都需要獨自面對。是的,那個迷茫的脆弱的孤獨的靈魂,她回來了,鼓舞她義無反顧的,正是愛。

崔斯坦此時在幹嘛呢?沒錯,他開始了另一場靈魂的擺渡。令人詫異的是,這次他竟然沒有任何變化,要知道,“以前他從來留不住上一次執行任務時的相貌”,而且,“他悲痛欲絕,實在想不出一個新名字來”,因為迪倫,他保留了上一次的模樣和名字。一個在生死兩界往返的擺渡人,既不能真正生而為人,也不能跨越分界線等待投胎轉世,更不要奢望跟一個活人或者靈魂相愛,擺渡于他,就是一份職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曆盡了驚心動魄之後,迪倫終于找到了她心心念念的愛人。而崔斯坦,也在迪倫的感召下,答應跟她回到人類的世界。

看完原著的朋友都知道,他們成功了。我不想探讨他們行動的可行性,我隻想說,能讓不可能變為現實,能将白日夢做到圓滿,原動力隻有一個,那便是——愛。

...

看看迪倫。跨越分界線後她完全可以無憂無慮地跟已故的親人團聚,然後等待尚未前來的家人,過上波瀾不驚的恬靜生活。可她偏偏選擇了凄風苦雨的磨難,選擇了錐心刺骨的疼痛,選擇了茫無邊際的找尋,選擇了堅強、勇敢、執着,與愛。為了崔斯坦,柔弱的她與惡魔殊死搏鬥;為了無辜的亡靈,善良的她毅然決然挺身而出;為了給愛一線生機,她投向了隻有可能性沒有必然性的未知!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再看崔斯坦。他其實有着比迪倫更成熟的思想更笃定的方向,但是,當迪倫跨越了那條分界線,他的心便被帶走了。他漠然地執行着下一個任務,例行公事般帶着新的靈魂行走在荒原上。當迪倫出現,他驚詫之餘甚至讓那個無辜的靈魂在眼前銷聲匿迹。他一反常态地延續了上一次擺渡時的模樣和名字,義無反顧地跟着迪倫回到了人類的世界,盡管對他來說那是一片混沌與未知!

唏噓之餘,讓我們掩卷深思:讓人超越生死跨越時空的究竟是什麼?

答案也許是:愛,讓這個世界因你而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