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一個很清爽的天氣,我懷揣的好奇走進了電影院,這是我第一次看萬瑪才旦導演的電影,因為看到是關于在藏區發生的故事,才決定買票去看一看。這真的是一部文藝片,看到電影後半段,一直打哈欠,憑着想看懂這部電影的欲望,我居然堅持到了字幕放完。

說實話,我看懂了電影在講述的故事,去沒有看懂電影中的内容,包括一些有關藏區文化鏡頭的意義、關于“複仇”的意義、“夢”的意義,還有那最後摘掉的墨鏡,看得我一頭霧水,這也是我知道現在才寫觀影感受的原因,實在是不知道電影想表達什麼,我想這跟我不了解藏區文化有關。

通過幾天的za mo,慢慢回味電影的鏡頭,稍微對電影有了初步的理解,這就是文藝片的魅力所在吧,能讓觀衆在看完電影之後還可以心心念。

電影中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在平靜的鏡頭中有力地傳達着藏區人民的信仰。司機金巴的車中,挂着他女兒和活佛的照片,他相信他們會保佑他的平安,這是他獨自一人在無人區開車時的信念,也是一種動力。

司機金巴看到車窗外有隻秃鹫飛來,這隻秃鹫預示了死亡的來臨,之後金巴便撞死了一隻羊,當他把羊擡到車裡,又開始出發之後,那隻秃鹫就飛走了,這也是一種重生,是金巴把羊帶到了一個寺廟,讓僧人超度死羊的重生。

超度羊用超度人時的經文,将羊進行天葬,這是藏區人民對生靈的敬畏。生命不分高低貴賤,都不應該無緣無故的奪去,所以司機金巴在問了一隻活羊的價格之後,給了僧人同樣的錢數。就如《狼圖騰》中蒙古族對騰格裡的信仰一樣,藏族和蒙古族都是靠大自然生存,隻有抱着對大自然,對生靈的敬畏,才能生存下去。

這是司機金巴的信仰,也可以說是他的生存準則。還有殺手金巴,他活着就是為了複仇,殺父之仇。他走在複仇的路上,是那麼堅定,那麼無所顧忌,以至于司機金巴以為他是去朝佛的。

可是這個“有仇必報”的康巴人,最終卻沒有複仇,也不知蹤影,他一定經曆了痛苦的内心掙紮,才可以放下複仇的計劃。仇人瑪紮有個兒子,就像當初的殺手金巴,如果殺手金巴真的把瑪紮殺了,那瑪紮的兒子也會找他複仇,如此往複,真的是冤冤相報何時了。殺手金巴哭着離開了,是對自己沒有報殺父之仇的無奈,也是對仇人的憐憫,因為他知道仇人經常去寺廟轉經,那是在為自己以前犯下的罪過贖罪。

司機金巴對殺手金巴的事情如此上心,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名字相同,還是因為名字都是活佛賜的,一個對活佛敬仰的人,對“另一個自己”的命運一定是非常關心的。司機金巴走了殺手金巴走過的路,就如自己也在報殺父之仇一樣,所以在後面司機金巴夢見了自己拿到奪去了瑪紮的性命。

完成使命,就如釋重負,司機金巴在回去的路上拿掉了一隻帶着的墨鏡,漏出了一絲微笑,這是對過去的一種釋懷,這是生活的又一次開始,也是對殺手金巴的一個祭奠。雖然這是夢境,但依然埋沒了仇恨,想必殺手金巴也是如此。

這部電影就這樣完結了,其實,《撞死了一隻羊》和《殺手》這兩個故事并沒有關聯性,隻是有情節上的雷同,導演萬瑪才旦就把這兩個故事串聯在了一起,在電影中也覺得這兩個故事格格不入,隻是這兩個故事都太短。

對于《撞死了一隻羊》感覺還好,可以有了初步理解,但對于《殺手》這故事,我總感覺還有很多内容沒有表達出來的,就是沒有看盡興,但看了小說之後,感覺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及表現手法和原著出入不大,希望以後能想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