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詩人餘秀華的紀錄片電影《搖搖晃晃的人間》,記錄了一個貼着”殘障、腦癱、農婦“等多種标簽的湖北詩人餘秀華,不斷與婚姻、命運、自我抗争的經曆。

...

餘秀華火了之後,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肯定會對她開始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她的詩歌,沒有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陽春白雪,隻有煙熏火燎下裡巴人的生活,在當今萎靡的詩壇成為一面鮮明的旗幟;另一方面,她的家鄉就在我我家隔壁的一個市,她詩裡的那些“稗子、花椒樹、土狗”是我再熟悉不過的場景,吹過一樣的風,看過一樣的風景,經曆着殊途同歸的人和事。

一直以來的媒體報道,樹立的是一個“歪嘴、駝背、腦癱、農婦”的詩人形象,聰明的媒體,覺得隻要夠刺激夠吸引話題就可以,不必讓其他展現在世人眼前,這部紀錄片電影,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另一面:大膽、獨立、豁達,她是個勇敢的人。

...

她說這一輩子還是很虧,沒有健全的身體,沒有得到享受過愛情,一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對她來說是奢望。在她出書有了收入後,她最開心的就是離婚,反正沒有愛情,反正自己能獨立,為什麼還要把自己捆綁在一段可有可無的關系裡,她想去追尋自己的幸福,無論付出什麼代價。

不管在哪兒,離婚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在她母親眼裡,離婚就等于失去了一個完整的家,為了讓外人看起來完整,就算婚姻再不幸福也要忍辱負重。這是現在很多長輩的真實想法,因為他們的一生就是這麼熬過來的,所以能留給子女的精神财富,也就是繼續熬着。母親和女兒的觀念沖突是這個紀錄片中的主線之一。

現在很多年輕人,早已受不了長輩那一套理論,什麼“沒人要你這輩子就完了、忍着忍着就過去了”之類的,長輩也受不了年輕人“不羁放縱愛自由”那一套,兩代人的思想代溝,在哪裡都是一出好戲,在這裡也是。

記得她說她走路不穩,前夫不但不扶一把還會嘲笑她,這樣的小事很傷人。既然兩個人互相看着都不順眼,何必還要繼續忍耐維持一段湊合的關系呢?如果用十萬塊錢能換來自由,那真是太值了。她不在乎别人怎麼看待她的家庭,還是決定追尋自己的心,很多時候,難的就是這一步,你得背上“不孝順”“的罪名,為追尋自由付出代價。

離婚後,果然開心多了。

...

片中另一條線,是她個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困境。一夜成名後面對突如其來的鏡頭,那顫抖的身體和手指顯得有點突兀,這種強烈的突兀感帶來更沖擊的張力。北京香港的璀璨舞台,鐘祥橫店青草烏鴉,鏡頭不斷在兩個世界切換,她個人的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斷演變。

在外面是那個天才詩人,接受鮮花和掌聲,舞台耀眼的燈光晃着人群的眼;在家鄉是一位農婦,給兔子割草,在河邊清洗衣服,顫顫巍巍走向一片熟了的稻田。

但就算顫顫巍巍搖搖晃晃,也得往前走啊。

有個鏡頭是,她在一張搖搖晃晃的桌子上打字,風呼啦啦的吹,她内心的痛苦、糾結和不甘,都在一個一個敲出來的文檔裡。

...

慶幸的是,在那樣的環境裡,她沒有選擇六合彩打麻将望子成龍度過一生,而是把内心的千頭萬緒交付于最能表達她思想的文體- -詩歌,不斷創作追尋,她選擇過另一種不一樣的生活。

關于她的詩歌兩種極端的評價,都挺有意思的。一種是蕩婦體,把那些不可描述的事情寫的太露骨,把文雅的詩歌搞得烏煙瘴氣,破壞了青青子衿的美感;另一種是特立獨行,寫出了她煙熏火燎的真實生活,還敢于把中國人一直很忌諱的“性”呈現在大衆面前,這勇氣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所以她的火,并不意外。

...

她把内心的陳雜滋味轉換成詩歌,把詩歌轉換成書,賣出去的書換來經濟收入,讓她在鄉村可以不依靠男人就能獨立生活。

不論愛情還是生活,她都給自己争取到了最大的選擇權,這個成就,不知要甩掉多少人。

她是一朵下午開的花,在天色未晚之時顯得特别鮮豔。

...

片子放完後,導演來現場說這首先是一部電影,其次才是紀錄片,我覺得恰好相反,這隻是一部加了電影手法的紀錄片,電影是要演的,她不是演,她在經曆,因為每一幀,都是她自己。

注:圖片來自豆瓣劇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