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有一大特色:從瑞德口中道出的畫外音飽含滄桑,不疾不徐,仿佛叙說着一個與他無關的故事,聲音聽着蠻舒服,而且他說的像那麼回事,這優雅的聲調确實讓影片增色不少。


瑞德這個角色貫穿全篇,雖然本文的主旨不是讨論他的聲調,而是嘗試探讨一點故事背後的人性,但就從他開始講起想來也無妨吧。


在我看來,瑞德的存在,就是生活中多數人的縮影。他安分守己,不招誰不惹誰,表現算得上良好,他還用自己的小聰明在牢裡混得一席之地。人對環境的适應能力遠比自己想象中的還要強,這話用在瑞德身上,挺貼切。


然而,我們都知道,能适應環境是一回事,喜歡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多數人都能适應如今的活法,但自己喜歡嗎?這是個問題。


當一個孩子漸漸長大成人的時候,年少的好奇心與那股仿佛無窮盡的熱情也慢慢地被現實消磨殆盡。有的人偶爾還象征性的反抗一下,但用不了多久,便會随波逐流。


随波逐流的想法就是一堵思維的迷牆,而且有個好處:即使你撞過去了也不必擔心會頭破血流。隻不過,時間長了,自己會覺得心裡有點發慌,有一種說不清的壓抑感。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種感覺,瑞德就非常熟悉,他旁邊的獄友也差不太多,他們很少會問自己一句,向來如此,就是隻能如此嗎?


多數人都這樣,随着生活的波濤起起伏伏,太多的事情身不由己,年輕時曾想要做出些改變的那腔熱血,已被“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之類的感歎擠到心底最角落的位置。


倘若隻是這樣,那倒也還不賴,路是自己走的,真要抱怨,就大罵自己幾句,最可怕的是,人在适應了牆内的日子後,變得離不開這種生活方式,甚至誤以為人就該這樣活着,還想要将它傳給下一代……


有人會說,造成這種情況的人是監獄長諾頓和他的跟班,他應該負上首要責任。此話有點道理,監獄的職能是叫人改過自新,諾頓卻把肖申克變成了一所黑獄,這個客觀事實仿佛無從反駁。


我也不想去反駁,知法犯法的人非但不值得别人同情,還該被人唾棄。我想說的是,諾頓也是受害者,隻不過,害他的人就是他自己。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監獄的高牆圍住犯人,諾頓也被一堵牆圍着,那是人的私欲。放眼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就被困在這堵欲望之牆内,上不了天堂,哪怕他手裡拿着《聖經》。


同樣該遭到唾棄的還有“三姐妹”之流,此類人雖然數量極少,卻是人性中陰暗面的典型,唯恐天下不亂指的就是這種人。即便将他們收進牢房中也難以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改變。


把他們困住的是動物本能中的獸性,用野性難馴來形容比較合适,矛盾的地方是他們活在趨于文明的社會中,所以此類人士需要的隻是一根鞭子,而無需講什麼大道理。


惡的反面是善,老布就非常善良,從他養的那隻鳥兒就能知道。在得知自己獲釋的消息後,老布卻不喜反悲。


他的擔憂不難想象出來:一個人在獄中待了幾十年,假如日子過得還算惬意,難免會對監獄産生了一種類似于家的感情,此時離開,重新投入陌生環境,他斷然不肯,所以才不惜以身試法,希望繼續留在這個家裡。


在現實中,有些人心裡的憂慮就同老布相仿,他們一生雖然從未進過監獄,卻對周圍的新生事物有種莫名的排斥心理,甚至有點恐懼感,隻好牢牢抓住手裡的東西,兩者之間顯得格格不入。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他們擔心自己會被時代所抛棄,又不太願意嘗試新事物,于是,就在心裡築起一面防禦性的高牆,好讓自己繼續活在原來的世界中,這種兩不相擾的狀态可以讓自己好受一點。


有形的牆可以看到,但由成見、自欺欺人和故步自封所打造而成的思維迷牆,不容易看得清楚,很多人就迷失在自己建造起來的高牆之内。老布就是個絕佳的例子。


隻有少數人才會無視一切高牆,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比如安迪。他含冤入獄,被判了無期徒刑,身份、地位和家庭都沒了,照常理推測,一個人在蒙受了這樣的不白之冤且還投訴無門的情況下,多半會就此消沉下去,得過且過,一衆獄友就是這種想法。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可安迪卻不依常理出牌,一進去就害了瑞德輸掉兩包幹糧。這樣的人不會輕易地受到外界的影響,他們的内心堅定,骨頭也夠硬,即便是受了莫大的委屈,也不願放棄自己的信念。


不管是有形的牆還是無形的牆,都阻擋不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在他們身上,散發着人性的光輝,那光芒甚至能照耀旁人。


安迪沒有就此消沉,也沒有抱怨,隻是沉默,這表明了他的态度:沉默是無聲的反抗。他怎麼都不肯融入到别人已安排好的環境中。


根據我的觀察,我發現生活中的強者總有個特征: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會付諸行動,關鍵的是他們對自己夠狠,也肯動腦筋,所以他們通常幹得很漂亮。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安迪運用自己的所學幫助獄官避稅,讓瑞德等人近乎奢侈的坐在天台上喝起啤酒,那個夏日的午後,因而有了一絲久違的溫情。


這樣的溫情片段在劇中還有不少,比如安迪收到了一張唱片,欣喜之餘他做了個令人費解的舉動:私自播放這張唱片。


莫紮特的音樂不是人人都能聽得懂的,他也不在乎會被關進小黑屋,他隻是以這種方式表達出一個想法:高牆可以禁锢住人肉體上的行動,卻無法阻止人内心裡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聽不懂高雅音樂也不要緊,正如瑞德所說的那樣,有些事隻可會意,無需言傳,這一點也不妨礙大家從樂曲中展開聯想——想象自由和希望!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此外,圖書館的建立,使得不少人從中受益,或學到了技術或拿到了新的文憑,這都歸功于安迪的堅持,這兩個字說來容易,隻需嘴巴一張一合,可安迪花了六年的光陰。


說到堅持,我認為這是一個人身上非常珍貴的品質,它是人能幹成一件事情的基礎。不信你用安迪手裡那般大小的錘子試着去挖一挖,然後展開豐富的想象力,要多久才能到達500碼開外的地方,規格是起碼能容下你身軀的橫截面,最關鍵的是還不能讓人發現。


我覺得,說堅持這回事,不是要證明什麼,這沒有必要,而是可以給自己的生命一個交代,讓自己的心有個安處。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順帶說一下,時至今日,有人仍在質疑“知識改變命運”的觀點,我不想再搬出那些煽情的話語去說服誰。真想知道,隻消靜下心來,細細體會安迪的經曆就能明白。倘若還不清楚,我也無話可說。


堅持心中的信念,敢于反抗的精神,樂于助人的胸襟,滿懷對生活的熱愛等等,這些都是從安迪身上綻放出的人性光輝,也是打破思維迷牆的錘子。


以人性的角度看,不僅僅是肖申克監獄裡面的人,這塵世上的人都需要救贖,與其被動等待外界的幫助,不如主動自我救贖,難就難在,人會不會拿起心中的那把錘子了。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