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竹
“十.一放假,去哪兒玩?”
“哪都不去,在家看閱兵直播呀!”
是呀,萬事矚目的祖國70華誕,終于盼來了,又有誰會因為一次旅行而錯過直播呢。 人們早早地搬着小闆凳,備好零食,坐在電視機前等待典禮的開始了。
此次盛會超出了人們預想的效果,那波瀾壯闊的場面,用壯觀、宏偉、震撼等等一切一切的形容詞都無法恰到好處地表達它的極緻。兩個多小時的閱兵儀式,不僅僅代表一次演練的成功,更加見證了我們祖國的強大,以及國家軍人的風姿、武器的先進。
觀賞完閱兵儀式後,每個人眼裡都閃着激動的淚花,臉上貼着國旗,揮舞着小紅旗,哼着《我愛你中國》,又一同走進了電影院,觀看國慶檔大片《我和我的祖國》。
01
《我和我的祖國》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的7個曆史性時刻,是由陳凱歌擔任總導演,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峥、甯浩、文牧野聯合執導,陣容強大。
據電影院工作人員說,該片自面市以來,場場爆滿。我想,它不單是因為有七位大牌的導演,還因為其内容的宏大和樸素吧。在影院,評論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比較接地氣”,因為每一組的故事都是從最低層的普通百姓說起,由小人物拓展到國家榮譽。
這部影片分别取材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祖國經曆的無數個曆史性經典瞬間,講述普通人與國家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由此,我們看到了從1949年到今天祖國一步步成長的曆史,也淋漓盡緻地展現了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的壯志情懷,同時勾起了億萬民衆的回憶。與其說是一部國慶獻禮大片,還不如說是由幾部剪輯的曆史片斷組合而成。
02
我們來看第一組《前夜》
《前夜》講述的是開國大典前夜所發生的事情。我們作為普通百姓,怎麼也想象不到,其背後還有如此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這些年,我們隻知道光鮮靓麗的開國大典。
那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期,畢業于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的林治遠,為了能讓毛主席親手升起新中國第一面國旗,他提議電動升旗。這一見解雖得到了大家的贊揚,可電動升旗在當時可是一個破天荒的想法,又有誰能保證萬無一失。
這麼大的盛事,是絕對不允許出現半點纰漏的,這期間,他們突破了種種危機,總算萬事具備,然而,在安裝檢測過程中,卻屢次發生意外。萬萬沒想到,一直運行正常的升降開關,在這緊要關頭卻出了故障,頂端焊接的鋼球突然滑落,從而無法自動停止升降。
可是,再過幾個小時,典禮就要開始了,即便再焊接一個鋼球,能夠保證不出現同樣的事故嗎?除非用硒來代替鋼鐵,僅剩幾個小時,去哪弄那麼大塊的硒呀。
情急之中,深夜,負責工程的同伴騎在房頂上,手拿大喇叭喊:“誰家有硒,升國旗用?”不一會,來了整整一條街的群衆,他們舉着自家的勺子、收音機、剪子等等,一切可能用得上的,都拿來了,大家不停地重複着“看看我家這個能用得上嗎?”
切不說林志遠如何在深夜趕到天安門廣場,穿上鐵鞋、爬上旗杆,冒着生命危險焊接鋼球,單說那些人民群衆就足以讓人感動得稀裡嘩啦,他們雖過着的一窮二白的生活,但愛國之心卻從不曾減少一分。
《前夜》有句經典台詞是大家對恐高仍爬上旗杆的林治遠說的:
“别往下看,往上看,就不害怕了”
03
第二組 《相遇》
如果你和你的戀人正在如膠似漆地相戀着,而一方突然失蹤,一聲不響地離開了你,你會怎麼樣?一定會發了瘋去找,一定會一遍遍地去前往曾經約會的地方,可是三年了,三年竟然杳無音信。
而後的一天,終于在他們經常坐過的公交車上相遇了,當女主方敏心跳不已地上前喊他的那一刻,他卻說一句令人心寒的話:“你認錯人了。”
曾經那麼愛着的人、那麼思念的人,怎會忘記。即便你着口罩,哪怕戴着面具,我也不會認錯。方敏眼含淚水,一字一句地說出了他們當初相識的情景,此時,即便是你木頭人,也會被融化,男主高遠再也控制不住自已,剛想摘掉口罩,突然車窗外一陣歡呼,國旗飄飄,天空像天女散花般散着報紙,人們邊搶着報紙邊喊着:“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這不是虛構小說,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故事,男主方遠一位普普通通參與原子彈研發的工作人員,在當時,所有和原子彈研發有關的人、信息,都是國家機密,需要嚴格保密。所以三年裡,方敏對戀人高遠的去向和現狀一無所知,一對真心相愛的青年就這樣被迫分離。
而恰恰在相遇這一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可殘酷的是,方遠也因為一次原子彈發射實驗,即将失去寶貴的生命。可歌可泣的一幕,令在場的所有觀衆留下了眼淚,為一對相愛的戀人惋惜。
04
第三組 《奪冠》
每當看見奪冠二字,人們總會不自覺地想起那個年代的中國女排,當時,一條街或一個村隊也就那麼三二家有個黑白電視機,而且收視效果極差,需要在房頂上設立一個高高的大杆子,上面綁着“S”彎的天線,有時還需要根據風向來調整。
《奪冠》是以一個上海小男孩冬冬為代表,通過觀看電視女排奪冠,淋漓盡緻地刻畫出了1984年,那個年代普通市民的曆史生活百态。當冬冬最後一次爬上天台,“披風”在空中揚起的時候,那種“永不放棄力争向上”的精神,不正是女排精神嗎?
冬冬見爸爸回來,扒在爸爸懷裡失聲痛哭,說:“咱家的天線太破”,更多的是對小美的留戀以及戰勝自己的那一刻的自豪。長大後,冬冬成為了教練,在直播間再一次與小美相見,他們幸福地擁抱在一起。在場的觀衆無不為之叫好。
從一個最最普通的小男孩身上,我們看到華夏子孫的女排精神,讴歌了中國人民頑強不息、奮發向上精神。
第四組 《回歸》1997,第五組……每一組,都那麼貼近現實,好像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 祖國70華誕來臨之際,每條街道、每個角落,無不彌漫着對祖國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