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半個月的時間,延禧攻略的相關話題天天上微博熱搜。

「大豬蹄子」成了流行語,「莫蘭迪色」彷佛給大家上了一堂美術課。

從金枝欲孽、甄嬛傳到延禧攻略,以及近期的如懿傳。

宮鬥劇就像永不過時的時尚符号,一次又一次讓觀衆溫順的坐在電視機前面,像吃重慶火鍋似的,一邊被辣得冒汗,一邊又大喊過瘾。

從心理學的角度,也許我們能通過宮鬥劇引人入勝之處,進而看見自己在觀影的過程中,展現了什麼樣的特質與想法。


...

§距離,使人忘記生活的苦澀

印度寶來塢影視産業之蓬勃,隻有美國好萊塢能與之比肩,背後原因就在于電影是印度民衆的重要娛樂。

民衆看電影隻用花幾塊錢,就能從生活的辛苦中獲得慰藉。

宮鬥劇的背景首先是皇宮,裡面的親王、妃子各個身着華服,住在華麗的宮室之中,從簡單的洗漱到吃飯、睡覺,每一樣都特着高貴與精緻。

這和一般民衆為生活所苦,幾塊買菜錢都要锱铢必較的生活景況,彷佛是在參觀美術館。

如瑞士心理學家布洛(Edward Bullough)所言:

審美需要适當的心理距離。

宮廷生活和常人之間,壓倒性的差距反而使人放下比較的得失心,用欣賞藝術一般的态度,懷着純粹欣賞的心态去觀賞。

相反地,和自己比較切身的事情,反而容易引起人的比較心理,激起心理上的不快。

比方一般人或許會羨慕比爾.蓋茲,但不會放在心上。

但同歲的同班同學,畢業之後自己住着老公房,朋友住在馬路對面的千萬華廈,就容易激起人心的忌妒。

所以看宮鬥戲,能通過距離美,得到審美的快樂,舒緩現實生活帶來的種種負面情緒。


...

§移情使人入戲,入戲使人移情

宮鬥劇的要素,除了宮廷,就是人際之間的權謀、爾虞我詐的政治角力。

就像當年金枝欲孽的海報台詞「宮廷内,是非地」、「鬥争不斷」,但下面才是重點,「道盡人情冷暖」。

「移情」一直是暴款作品不能或缺的創作元素,一部容易使人移情的作品,意味着能夠通過作品本身的内容,引起人們在情感上産生共同感。

每個人都可以在劇中的某個角色上,看見自己,或是看見某個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他人。

好比在延禧攻略中,有人在富察皇後上,看見自己已逝的母親,回想起曾經受過的那些關懷。

所以在皇後受難後,更容易為角色同仇敵忾,希望在戲劇中看見害死皇後的人受到懲罰。

又像主角魏璎珞,同樣是這兩年流行的大女主角色,想法正派、性格潑辣、一方面對天對地,同時兼具智慧和能力,可以在群體競争中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理想。

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說:

人最大的自由就是活出真實的自我。

但真實的自我随着人的成長,社會化而受到不斷的壓抑。

有些壓抑是良性的,有助于我們培養堅韌的性格,在實現自我的道路上,不會因為挫折就放棄。

但某些壓抑比較負性,就像某些父母看見孩子跌倒了,第一句話不是安慰孩子,而是要孩子不許哭,還告訴孩子「男孩子勇敢,不哭」之類的話。

讓孩子在心中建立起一種偏頗的價值觀,「男孩子不能示弱」、「示弱是可恥的」等觀念。

這些觀念伴随孩子成長,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也不敢伸出援手,在需要求助的時候不知該怎麼辦,直到心理崩潰,父母才驚覺孩子有苦難言,卻難以挽回憾事。

同樣地,長輩常将隐忍視為美德,加上平常在職場或生活各處,為求生而虛情假意的活着,種種舉動一方面傷害他人,一方面也在傷害我們自己。

因此通過宮鬥戲,無論是對自己,或者重要他人的移情,都使我們活出真我的沖動,希望自我某些長期壓抑的欲求得到滿足。


...

§結語:宮鬥的結局是心安與平靜

過程再激烈狗血的宮鬥劇,最終的結局也得讓所有人的角色塵埃落定,就像一個人的人生,少年的熱血、青年的奔放、中年的和緩,走到老年的靜默。

觀衆欣賞了一段藝術表演,同時在移情的過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滿足。

就算毫無感動,能夠在生活中多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也算從劇裡得到了點安慰。

然而,每次觀影都像一段心理療愈的過程,伴随一出劇的結束,彷佛完成了一趟心靈之旅。

也許我們可以在觀影之餘,想想這出劇喚起了我們哪些感動,正面與反面的情感,也許我們讓這些感受成為自己主演的生活大戲中,持續豐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