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觀影之前,我就在想,為什麼取這麼個名字。
看完發現,這是一部講階級的電影。于是,恍然大悟,韓國電影的現實主義,的确是強項。各路大咖們也在影評中細扒了所有的細節,所有的象征意義,并不自覺的把它跟《燃燒》做比較。
兩者最大的區别,後者更為抽象,而前者,導演的話已經講的很明白了。窮人階級,想要真正擁有自我價值,隻有實現階級躍升。
窮人一家的生活剛開始出現轉機,是因為兒子的朋友給了他一個工作機會。兩人的對話中有三個信息,一是朋友家收藏很多,二是自己要出國留學,三是把心儀的姑娘交給他讓人放心。很清楚地表明了朋友的富人階級。所以一開始,窮人階級的機會就是富人階級給的,同時富人階級也不認為窮人階級會對自己造成威脅。
窮人一家在社長家找到工作後,充滿希望的暢想今後的生活。彼時的他們覺得,越來越好的生活是很有希望的,甚至憧憬兒子将來入贅豪門的美好生活。在酒精的催化下,天真的他們是認為自己和富人階級的鴻溝正在慢慢消失,自己并不是在為富人打工,而是在為将來的親家幫忙。直到老管家的出現。老管家夫婦倆和窮人一家的鬥争,無非是為了争取一個機會,一個能夠繼續當寄生蟲的機會。其本質揭露了窮人階層不僅僅受到富人階層的壓迫,同時還要面臨同階層的窮人之間的相互競争。窮人之間的競争越醜陋,越對比出富人階層的光鮮和善良,當然這種善良是一種僞善,隻不過是富人階層在享有了對大部分社會财富之後的表象。社長夫婦在沙發上效仿他們想象中的前任司機和其女友的性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最後,在一場富人的趴體中,窮人階層的噴怒和不滿得到了宣洩。雖然窮人一家的父親成功的刺死了社長,完成了短暫的對富人階層的報複。但是結果又怎麼樣呢?他還是不得不躲進地下室,做回寄生蟲。甚至在新的寄主出現之前,差點餓死。
那麼,窮人階級真的沒有出路了嗎?導演在結尾通過窮人一家兒子的幻想告訴我們,要想不做寄生蟲,除非自己變成富人階級。
至于兒子能不能成功,我覺得,影片最後,他們又住回自己在地下室的家中就在告訴我們,沒了寄主的話——怕是連寄生蟲都沒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