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景、道具解析

1.森林——對于“螢”來說:這片森林是自由之森,是自己心靈的寄托和避風港。在這片森林裡,她能借此來逃避現實中學業上的壓力,家庭的束縛,更能在這體會到自己夢寐以求的“自由”。

而森林對于“銀”來說,則成為了他的被遺棄之地,一個囚禁他的牢籠。他渴望走出森林,就如他渴望擁抱“螢”一般強烈。

2.面具——是銀與山神之間羁絆的象征,也是銀對自我身份的一個僞裝,但在僞裝下深藏的卻是對自己身份的一個追尋:我,究竟是人?還是妖? 這是面具對銀自身的一個隐喻。而當“銀”與“螢”在一起時,面具也成了他們之間隔閡的物化,寓意着不同人群,不同階級之間無法抹除的矛盾。

二、人物身份分析

1.妖——他們的神秘與陌生在人類眼中成為了危險的标簽。他們如同“銀”一般,被人類遺棄,忽視。而他們的處境也隐射出人類社會下邊緣人群,弱勢人群的尴尬處境。妖為了融入人類社會,努力将自己變成人,而在社會中被主流人群忽視的小人物也正如這些“妖”一般,在努力的變成“人”。

2.銀——他身為人類,卻被自己的同類遺棄,靠着“妖”的幫助,存活于世。他想成妖,可他那具用妖術幻化而成的脆弱的身體,卻在不斷提醒着他的本來身份。他對自我的僞裝,對自己身份的迷惘,就如在着高速發展的社會下生存的人類一般;通過面具來僞裝保護自己,通過謊言在冷漠的社會中生存。“銀”虛化的肉體就如人們敏感的内心一般脆弱不堪。

3.螢——身為人類,學生。随着她自身的成長,獨屬于人的煩勞也逐漸在她身邊顯現。“螢”的心中也萌發出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而與之相印的則是其對觸摸“銀”的欲望日益增強。而“銀”也成為了她休憩的避風港,最終随着銀的消逝,自身願望的滿足。“螢”也完成了自身的蛻變。

最終,“銀”以死亡為代價,獲得了自我的解脫。而“螢”也在滿足了自己的心願後,戴上了“銀”的面具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