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如果當時你沒走,後來的我們會不會不一樣。

你一定會遇到為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鼈的那個人。

……

不管你有沒有看過《後來的我們》,但是這些台詞那你多少都會有所耳聞吧。

看完這部片子很久了,朋友圈對其評價褒貶不一,還是打算拿出來說一說。藝術性實在談不上,那就說說商業性,說一說在這個青春片被拍爛了的時刻這部片還能取得高票房的原因。(這部片上映第十四天就取得了破13億的票房)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粉絲經濟。

衆所周知這部片的導演劉若英,作為導演,《後來的我們》是她的處女作;作為歌手,她早在影視圈積攢了太多粉絲。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即使你不是劉若英的粉絲,這首脍炙人口的《後來》也肯定在你的耳邊飄蕩過。後來,這首歌不僅僅是一首歌,而是要作為一部片子上映的時候,很多觀衆都會按捺不住好奇心,去看看這首《後來》後來被拍成了怎樣的《後來的我們》。

出演過《捉妖記》和《全城熱戀》等多部影片的井柏然和憑借《七月與安生》斬獲金馬影後的周冬雨對粉絲吸引力更是毋庸置疑的。

本身具有龐大粉絲團的導演、一首幾乎人人都會哼唱的歌曲、當紅流量小生小花的搭配,三者所具備的粉絲經濟讓這部片迅速口耳相傳火了起來并取得不俗的票房。

如果你覺得導演本身具有的粉絲、歌曲改編電影、男女主角的吸引力并不驚奇,那我告訴你你說對了一半!

是的,以何炅的《栀子花開》為例:何炅本身也有粉絲,《栀子花開》也改編自一首歌,主演李易峰更是流量小生的代表人物之一。

可是,與《栀子花開》相比,《後來的我們》有更加獨特的關注點。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獨特的關注點。

北漂。大家都知道有個詞——北漂族,稱之為“族”就足見北漂人數的龐大,近年來更是北漂熱隻增不減。已經在北京漂泊的人,或者還沒去北京但是想去北漂的人,都會被電影宣傳裡的北漂兩個字吸引,從而走進電影院去一探究竟。

我沒去過北京,我也不想說這個關注點成功與否,但是我相信當觀衆看到影片中林見清租住的那個隻用木闆隔開的小屋子時,心裡是會有對北漂這兩個字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的。

是似曾相識?還是悲從中來?

春節。有北漂有春節就會有春運。我還記得陳可辛導演拍的《三分鐘》裡的春運景象:車廂内一片和諧,每個人臉上都是笑容。和《三分鐘》相比,《後來的我們》中那個嘈雜的、傳遞着一碗泡面的車廂更具有真實性。

春運是每個在外漂泊的人都會經曆的,男女主也是相遇于春運。恰恰,一切始于春運,散于春運。

也是因為春節,開餐館的父親的那一屜粘豆包的等待才讓所有觀衆淚目。

現實。在現實生活中,婚前買房幾乎都成了必須,影片的女主方小曉沒有和男主在一起時一直都想找一個在北京有房子的男朋友,為此她找媽寶男、甚至遭遇有婦之夫。後來的林見清,拿到自己的第一筆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一套房子,去實現小曉曾經想要的生活。

和林見清一起大學畢業志同道合做遊戲的朋友一個一個的離開,也是現實所趨,在現實面前很多人都面臨選擇,林見清堅持了,得到了,也失去了。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情感線。

林見清和方小曉無疾而終的愛情,和老林戳中淚點的親情。

愛情并沒有很大的看點。男女主的愛情并沒有出現第三者,也沒有發生任何巨大的變故,就是走着走着就散了。

親情從一開始就是全片的淚點。

不管春節林見清回家或者不回家,他的父親總會做好他喜歡吃的粘豆包。

林見清有了新的女朋友帶回家,視力不好的父親拉住她的手叫了聲小曉。

父親寫給小曉的那封信,娓娓道來,字字誅心。

我不知道你們在《後來的我們》裡看到了什麼。

是珍惜眼前人?還是過去回不去?

我隻知道我看到了什麼:

我看到父親的等待日漸蒼白。

我看到朋友一旦做了戀人就再也沒有退路了。


影視市場青春片充斥終歸不是好事,但是《後來的我們》取得高票房不是沒有理由。

不管怎樣,還是希望有更多商業與藝術兼有的片子出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