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大多經典,是公認的國際大導演。

其實,導演需要很多本事的。

真正意義上的導演是将電影文學劇本轉化成視聽語言的總的負責人,是影視藝術的創作者。

在這個層面上,導演是具備一定藝術修為的藝術家,同時也是對電影每一環節了如指掌的技術家。


...

張藝謀,這方面做得很好。今天咱們就分析一下,張藝謀這位大導演的8種能力。

1

大型動作場面

不牛逼的導演基本隻會用多機拍攝,後期交給剪接去剪。觀衆看個熱鬧,比如《風語者》《洛杉矶之戰》,一看就是人多,錢多,攝影機多。牛逼導演在大場面的時候依然把控全局,法度嚴謹,比如《影子武士》《現代啟示錄》《黑鷹墜落》《TDK》。其實 Michael Bay 的場面調度水平也不錯。

...

2

多人對話

多人對話要拍得好看,需要深刻了解什麼是場面調度。群戲大師阿爾特曼的《高斯福莊園》提供了樣闆。李安的《理智與情感》的群戲,老實說,鏡頭語言方面很一般。

...

3

性愛場面

國内導演對付這樣的東西,能做到敢拍已經是最高境界。電影裡面的性愛場面,能做到完全為影片服務,不出格,不喧賓奪主,自然天成,已經很考驗導演水平。

...

4

人物出場

絕大多數導演對人物出場都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往往人物該出場就出來見人就是。其實細看經典電影裡面的人物出場,你會發現大導演的功力是隐藏的很深的。看看《西部往事》裡面查爾斯布朗遜的出場吧。

...

5

長鏡頭

很多人都喜歡裝個大師範兒,搞長鏡頭。老實說,長鏡頭很考驗場面調度的。侯孝賢的《悲情城市》裡面的長鏡頭,場面調度不絕後也基本空前。還有若幹長鏡頭大師,帕爾馬,安哲等,判斷長鏡頭優劣,隻需要看你能不能看出調度和信息量。國内導演的長鏡頭隻剩下“長”。

...

6

室内兩人對話

某次跟個剪輯聊天,我問他覺得什麼最難剪,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回答是室内兩人的對話。他看出我表情詫異,繼續說,因為很多導演都是大全景加正反打草草了事,素材就那麼些,我要是就這麼剪,這戲,還能看麼?如果說多人對話像甜點中的蘇芙蕾,要麼精妙絕倫,要麼形神都shit,沒什麼中間地帶,那麼室内兩人對話就像cheese cake,看上去普通,可能吃起來差别不很大,但一旦出彩,就會讓你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舉個例子:林克萊特的《錄音帶》(Tape),全片都是室内戲,大部分時間隻有兩人,諸位可以看看他是怎麼處理的。

...

也許有人講,類似于以上這個例子,它劇本寫作本身技藝就已經相當高超,這點我不否認,這些室内戲寫得都很舞台化,但即便如此,電影不是把你拖到固定地點坐下來看完的藝術,如果真的成了個舞台劇的攝制版,早逼着觀衆離席了。不信,你閉上眼睛想想,這些段落,你會怎麼處理。

7

不講話的舒适段

某些藝術電影或者某些過于“詩意”的電影,大段場面不講話,沒什麼了不起,因為沒有硬性的叙事任務。但對于要講故事的電影,不依靠對白、旁白、字幕,就靠畫面,最多加音樂,就把事兒說清楚,說巧妙,并不容易。這裡又得提《西部往事》的開頭了,基本一句話沒有,但戲劇張力滿溢。《老無所依》中大段追殺戲的處理,也是靜默無聲,殺氣十足。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

...

8

一個普通演員在片中的表演

選擇演員、調教演員、發掘演員潛力是導演的重要功課。但不可絕對,因為很多時候導演未必有演員的最終選擇權,而現場說戲可能也落在執行導演頭上,但指導表演仍然是導演的重要工作,為了方便識别,不如看看一些公認的“差”演員在此作前後的反差。

這方面的典型是杜琪峰,張家輝、古天樂這種好璞玉自不待說,值得一提的是他對任賢齊的改造。雖然小齊難說脫胎換骨,但至少在他指導下,他的戲能看了。大陸這邊,演員出身的康洪雷在指導表演這塊比較出色,像《士兵突擊》的演員幾乎全部因為這一部戲翻身的情況着實不多見。雖然我對康導其他方面或許有意見, 但他對演員的提點能力确實非常牛。

...

最後,似乎并不能一概而論,沒有哪一個『場景』最能看出水平,動作戲好像更容易出彩,但能把對話戲拍得抓人也是技術;大場面似乎更好看,但小空間也能逼迫導 演琢磨攝影機運動和場面調度;悲劇場景可能給觀衆心理沖擊較大,但喜劇場景其實對節奏和視聽思維要求很高。所以我也說不出哪個場景,我隻能說,衡量導演水平,要看他如何用視聽語言引導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