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第四期《廢墟星球》篇,從石油工業遺址裡探尋80年代的中國近代工業化,很多人的黃金年華都留在了那裡,一本工作記錄,一隻藍黑墨水瓶,一本彩印的電影雜志,一張寫着預測未來中國發展變化的舊報紙。雖然散落一地被蒙上厚厚的灰塵,但仍然是鮮活的,都好似向我們訴說着那時人們在雖不豐厚的物質生活下卻擁有着充實的精神世界。由此又談到了“我們的父輩”,如果我們能更了解他們是在怎樣的土地上紮根生長起來的,才會促進我們兩代人互相更加了解吧。
第二part裡請來了著名的天文家鄧老師,從他的談話裡能看出他不僅在專業領域内頗有造詣還是個很健談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玩梗開玩笑,打破了我對科學家都是刻闆的固有印象。圍着篝火談天文,讓這種宏大的話題變得接地氣,但與此同時又覺得人類文明與浩瀚的宇宙相比太渺小,多麼不值得一提,連太陽都隻是一顆普通的恒星,用天文裡的計時單位來思考,幾十億年、幾百億年都隻是彈指一揮間,我們糾結于人生幾十年的浮沉、情愛……殊不知我們并不是多特殊的一部分。
再談到這期提出的一個有意思的概念:“廢墟化”。窦文濤說自己臉上的一條條皺紋也是廢墟,希望女同胞們能欣賞廢墟化的男人。雖然僅是一句打趣的話,卻不禁讓人思考,每個人被生活的風沙打磨過後,都會變成不同的樣子,有些地方我們會“災後重建”,有些地方卻留下了永久性的“廢墟”,但你能說廢墟就不美嗎,它同樣是人生寶貴的一部分,是一種以前經曆的印記,不管過多久回頭看它都在那,時時刻刻提醒着你,你是怎樣才成為現在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