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的多倫多電影節首映後,我們對《利刃出鞘》這部電影,一直保持着全五星期待。

...

畢竟,這部電影在首映當晚,就收獲了100%的爛番茄新鮮度開分,并且在很長時間裡保持了這個完美成績。迄今為止,外媒口碑也依然炸裂。

...

豆瓣評分目前也高得吓人,8.6分,好于 95% 懸疑片和犯罪片。

...

一大原因是,我們真的太久太久沒有看到一部好看的懸疑推理片了。

是的,對于這類電影來說,單純做到“好看”,就非常難了。

尤其是,如果再把這個類型限定到更為傳統的“偵探類型片”的話,好看的電影就更是寥寥無幾了。

畢竟,燒腦片有,意外結局的懸疑片也有;但不可否認,作為一個電影類型來說,偵探片确實是早已漸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

但是,《利刃出鞘》的導演萊恩·約翰遜卻說:“我這輩子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拍一部偵探片。”

他想,他也做到了。

...

在這個層面上,《利刃出鞘》可以說是導演萊恩·約翰遜憑借一人之力,貢獻的一場偵探電影複興。

這部電影完全喚醒了我們從前觀看那些黃金時代偵探片的幸福記憶:

好看的、精緻的、峰回路轉的、酣暢淋漓的、鬥智鬥勇的觀影體驗,既像是在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探案片,也像是在看希區柯克的懸疑片。

真好啊!

...

同樣很厲害的是,這部電影,幾乎是沒有任何短闆的。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能有一兩個很突出的地方,就很值得聊了;但《利刃出鞘》就很神奇了,每一個環節都表現得十分完美。

從表演、到劇本,以及攝影、服化道、配樂……能想到的、關于影片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能說一大堆優點出來。

首先肯定還是要聊聊這部電影的卡司,奧斯卡級别的神仙陣容。

...

實際上,這部分我們之前也說了很多,畢竟,卡司陣容總是一部電影裡大家最先關注的地方。

但是,《利刃出鞘》的老道之處在于,演員不僅選得好,而且會讓你大吃一驚——

因為,大部分演員,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都和其此前的銀幕形象相差甚遠。

比如,丹尼爾·克雷格演的是一名大偵探。

...

大家熟悉的丹尼爾,是風流倜傥、冷酷多情的特工詹姆斯·邦德;但在這部電影裡,他卻是一名行為古怪的“鄉村神探”,并且操着一口古怪的南方口音。

導演表示,他在片場第一次張嘴說話的時候,其他所有人驚得下巴都掉了。

這個奇怪的口音來自美國南方曆史學家謝爾白·富特,丹尼爾特地找來他的演講磁帶,日夜學習模仿。

...

“美隊”克裡斯·埃文斯則是犯罪嫌疑人之一,受害者的孫子。

...

在漫威宇宙裡,他是那個沉默寡言、永遠可靠的美國隊長;而在這部電影裡,他的形象反差就太大了。

他變成了一個相當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粗暴、無禮、傲慢,甚至可以随意嘲笑自己的家人。

他形容自己是從“美國隊長變成了無恥混蛋”——對于我們觀衆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超厲害的反轉了吧?

...

古巴女演員安娜·德·阿瑪斯也是一名犯罪嫌疑人,受害者的年輕女護工。

這位相貌美豔的古巴女演員,此前出演的大多也是恃靓行兇類的角色,例如《銀翼殺手2049》中的虛拟人Joi。

...

不過,在這部電影裡,她同樣搖身一變,成為一名心地善良、打扮寒酸的灰姑娘,大部分時間都是素顔出鏡,和整個上流社會的氛圍都格格不入。

...

(誠實地說:也隻有這位的顔值能hold住這麼土的扮相了。)

當然,厲害的演員還有很多,例如邁克爾·珊農,《月光光心慌慌》中的傑米·李·柯蒂斯,《被解救的姜戈》的唐·約翰遜等。

不過,在這裡還有一個特别想提到的,就是在片中扮演受害者的兒媳的托妮·科萊特。

因為,她的表現實在是太出彩了,也太讓人意外了!

憑借着《遺傳厄運》中的炸裂表現,以及和《閃靈》女主角有幾分相似的外形,很多人估計都把她當成了恐怖片專業戶。

...

但在這部電影裡,她則完全是喜劇式的表演,扮演了一個非常浮誇、戲精、婊裡婊氣的ins網紅。隻要一張嘴,就能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吸引。

試想一下, 在這樣一個全明星卡司裡,依然能做到如此搶眼,這就非常魔性了吧。

...

接下來再說說導演萊恩·約翰遜,他也是這部電影絕對的把控者。導演是他,編劇是他,制片還是他。(這也是導演第一次為自己的電影制片。)

很多人提到他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是《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但是,萊恩·約翰遜并不是隻會拍商業大片啊。

他的導演處女作是囧瑟夫主演的美國青春犯罪片《追兇》,之後擔任過兩季《絕命毒師》的導演,并且自編自導了《環形使者》。

...

處女作《追兇》

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很拿得出手,都可以稱得上是他的代表作;并且,他絕對是一個很出色的編劇、很有天賦的導演。

關于這部《利刃出鞘》,也有一個非常驚喜的地方:那就是,這居然是一個原創劇本啊。

我們都知道,偵探片來源于偵探小說,所以大部分好看的偵探片,基本上都是改編劇本。尤其這幾年,但凡稍微值得聊一聊的偵探片,基本上都是改編自某本經典小說。

不過,既然是經典,大家都知道了故事的來龍去脈,也就失去了新鮮感。這也是這類電影的通病。

...

但是,要寫一個原創的、紮實的偵探片劇本,那就太難了:要有懸念、要有反轉、要是群戲、要能體現出人性。

如果這些都做到了,你基本上也可以出書當推理小說家了。

所以大家懂了,萊恩·約翰遜不僅是個好導演,好編劇,還是個超厲害的推理小說家。

...

影片一上來,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阿加莎·克裡斯蒂式的故事結構:

一位非常成功的偵探小說家霍華德·斯隆比,在自己85歲生日第二天,被發現在自家莊園離奇自殺,遺留了億萬遺産。

久負盛名的大偵探被匿名人士雇傭,調查此案真相,并且發現,參加其生日派對的每一位家族成員,他的兒子、女兒、兒媳、孫子、護工……都有可能是殺人兇手。

受害者自己就是一名偵探小說家,這本身就充滿了阿加莎式的、宿命論的嘲諷。

而行為古怪、口音濃重的名偵探,也無疑是借鑒了阿加莎·克裡斯蒂筆下大名鼎鼎的比利時偵探赫爾克裡·波洛。

...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部群戲。

而在一個阿婆式的故事裡,群戲的魅力就在于,人人都有戲、人設都很豐富,都有犯罪動機,人性的罪惡、複雜和撲朔迷離,本身就和案件一樣好看。

我們不僅在尋找兇手,也在尋找人物的轉變和弧光。

...

與此同時,這個故事也具備古典本格推理的嚴謹:

早期的本格推理,都是很講究公正公平的。比如,埃勒裡·奎因會在每本小說解密前,留下一個“挑戰讀者”的環節,也就是,很嚣張地說:所有的線索都在書裡了,現在你能猜出兇手是誰嗎?

《利刃出鞘》也是如此。不僅案件寫得嚴絲合縫,環環相扣;并且,在揭曉最終謎底之前,導演确實已經将所有的線索,都在影片中有所鋪陳,都擺在了明處。

這一點,尤其是在二刷之後,特别明顯。每一段劇情都是前後呼應的,所有的反轉在前情中都有暗示。

所以,我們也尤其推薦大家去二刷:如果如果第一遍對于你是熟悉案情、頭腦風暴的話;第二遍才是真正的恍然大悟啊。

...

當然,哪怕到了這一步,還有一個巨大的難題:以上這些優點,黃金時期的偵探片和偵探小說都早已具備,都是阿加莎·克裡斯蒂和埃勒裡·奎因玩剩下的。

如何能在這個傳統的、複古的類型裡,體現出自己的創新呢?

在不對重要劇情進行劇透的前提下,我們也可以稍微聊一聊這個部分。

首先,導演并沒有拘泥在偵探片的類型裡,反而在此基礎上,玩起了類型和結構的雜糅。

在最開始,這是一個很經典的古典推理片;但随後,又轉變成了犯罪驚悚類型,既有喜劇元素,也有一部分動作戲。

也就是說,當故事的真相随之反轉的時候,類型也改變了——影片的形式和内容始終高度統一。

...

或者,我們也可以将這個故事,看成是一種對古典推理片的“希區柯克式變革”。

衆所周知,希區柯克雖然愛拍懸疑片,但是很讨厭古典推理片;因為他認為,後者的魅力僅僅在于最後真相揭曉的那一刻,而此前要花大半部電影的時間來鋪墊線索,實在是太冗長、太枯燥了。

而希胖的魅力則在于,讓處在上帝視角的你,通過對置身險境的主角産生同理心,而制造出強烈的懸疑感。因為,我們不知道主角能否脫險。

...

所以,如果說在本格推理裡,讀者的視角是随着偵探而走,讀者=偵探;

那麼,在這部電影裡,觀衆擁有的是全知視角,就好像是狼人殺遊戲的“上帝”角色。也就是說,讀者>偵探。

但即使如此,信息量如此豐富的前提下,我們能否猜出最終的兇手呢?

答案是……

并不能!你爸爸還是你爸爸!

不僅猜不出誰是兇手,還會一直為主角的險境感到提心吊膽,越看越緊張,吓得手心冒汗。

換而言之,這部電影不隻有一個最後的大謎底,而是有一百個小謎團;故事的懸念,也始終随着故事的進展而發生改變。

始終讓你有坐過山車的快感唷!

...

最後,關于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政治諷刺。

雖然故事看似發生在一個七十年代的豪宅裡,所有人都盛裝出席,畫風極度奢華複古;但是,随着調查展開,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現代故事。

...

...

導演提到,這個大豪宅的設定是緻敬1972年的電影《足迹》

這個家庭裡有ins網紅、有川普擁趸,一家人喝大了聊起來的,也是拉美移民的問題。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發生在2019年的故事;這些人談論的話題,正是這個時代最關注的問題。

隐喻無處不在:

...

主角之一的年輕女護工,是一名拉美裔移民。這些有錢人看似對她關懷備至,把她當做一家人,但始終帶着高高在上的輕慢。

提起這名女護工時,這家人說她說來自“厄瓜多爾、巴拉圭、烏拉圭、巴西”;是的,每一次國籍都不一樣;這說明他們根本不在乎,打心眼兒裡歧視。

而同樣可怕的是,女護工從來沒有試圖糾正過她們,也從沒有提到過自己真正的國籍。看似溫順的外表下,誰也不知道藏着冷漠還是叛逆。

...

此外,片中有象征着權勢的、無比浮誇的“鐵王座”;也有明晃晃寫着“我的房子,我的規則,我的咖啡”的馬克杯。

(相信看過電影之後,你會對這個咖啡杯印象極其深刻)

為什麼要這麼誇張地宣誓主權?

這背後同樣隐藏着對于美國政府與川普的暗諷。

當然,老實說,這樣的細節和隐喻在片中無處不在。畢竟,導演就是個絕對的細節控,每個鏡頭都在埋梗、每個細節都隐藏深意。

不過,再說下去,就真的要劇透了。

更多的懸念,大家就自己去電影中找答案吧!無論如何,這部電影,是肯定不會讓你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