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去看了《少年的你》。

起初是因為電影評分較高,特意沒有看簡介才去的。

哪知道,整部電影看下來,太壓抑了!但是電影給我們一個宣洩口,那就是易烊千玺。

《少年的你》講述了校園霸淩中,周冬雨飾演的陳念和易烊千玺飾演的小混混因為種種原因,團結一心抵抗外界的故事。

而這部影片折射出來的現實,非常值得每個父母深思和警醒。

孩子們到底懂不懂什麼是玩笑?

孩子們并不懂什麼是玩笑。

陳念并不是第一個被欺淩的對象, 第一個被同學們欺淩的對象是胡小蝶,已經跳樓自殺了。而陳念在胡小蝶的遺體上為其蓋上了衣服,因此而成了下一個被欺淩的對象。

欺淩者是誰,是魏萊。

尖子生魏萊,以及魏萊的兩個女伴,嘲笑、諷刺陳念,向她扔排球、扔紙團、剪頭發、灑紅墨水,放學後攔住她,對她一頓拳打腳踢,把她從樓梯上推下去……

...

圖文發自簡書App

陳念報警後,魏萊被叫到警察局問話,她是這麼說的:我們隻是在開玩笑啊。

細思極恐,這樣惡劣行為竟然隻是開玩笑?

警察們吃飯聊天的時候,談論過另一件霸淩事件。一個男生在廁所裡,被同學活活打死了。

而那些施暴者說,他們也沒想到,這樣一拳頭一拳頭打下去,真的可以把人打死!

對于小朋友們來說,打架是不會打死人的,把同學推到樓梯下也不會死人。

...

圖文發自簡書App

這在他們看來,都不過是開玩笑。

那麼他們會覺得這隻是玩笑呢?因為父母從小沒有給他們做過底線教育。

我們的父母,永遠覺得孩子是善良的,卻往往低估人性恃強淩弱、得寸進尺的本性。

預防校園霸淩的關鍵在于:在日常生活中,要豐富孩子們對身體和安全的認知,教導孩子守住界限和底限。

一個守得住界限的孩子,能意識到求助和求救的重要性,霸淩不會輕易形成。

而有底線的孩子,分得清輕重,也不會輕易突破人性和道德的底限,去随意踐踏别人的自尊和界限。

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魏萊怎麼會死?

因為欺淩别人,被陳念失手推下樓梯,我們可以看到,在魏萊時候,她的父母也并沒有多傷心,在警察局,他的父母也隻是在強調她是好學生,不能不參加高考。

魏萊是缺愛的孩子,缺愛的人,往往喜歡嘩衆取寵,引起别人的注意來博得父母、同學的關愛,但她用錯了方式。

她是尖子生,獲獎無數,自己的優秀可以換來父母的關注,作為欺淩者,她可以輕易的聚集起忠于自己的姐妹,擁有了自以為是友情的東西,實則将自己一步步推向了深淵。

作為中産階級的子女,她生活無憂,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但想要父母的陪伴,想要父母時刻在身邊卻是奢侈。

陳念呢?

家庭條件差,單親家庭,母親忙于掙錢,賣三無産品,沒有穩定收入,追債的人追到家裡燈都不敢打開。

被欺淩後的陳念,對于學校的霸淩一字不提,對于母親,能瞞則瞞,報喜不報憂。面對已經滿頭是包的母親,陳念能做的也隻能是隐藏起自己的委屈。

家庭教育的缺失,讓陳念習慣了一個人扛起所有不該承擔的痛苦。逼到最後,陳念選擇了小北。

之後,小北成了陳念的保镖,兩人之間産生了朦胧的暧昧之情,互相守護對方。

這也不過是影片,是藝術,放在生活中,一個被父母漠視的孩子,為了尋求自我保護,是否會踏上和劉北山一樣的混混之路?從此滑向另一個深淵?

而小北,則是原生家庭最悲慘的一個。

...

圖文發自簡書App

父母都不在身邊,為了活着,隻能成為小混混,把自己武裝起來,先吃上飯,再說去好好生活。

也許正是因為缺愛,導緻了小北對于陳念一廂情願的保護。

當我們把孩子的惡,放到家庭、社會和學校的這個三棱鏡中去看,我們才發現:校園霸淩,無論是施暴者,還是被霸淩者,亦或是幫手,都有着某種心靈上的缺失和荒蕪。

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生而不養,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錯誤!

還記得今天夏天熱映的電影,《何以為家》嗎?

影片中小男孩贊恩将自己的親生父母告上法庭,理由則是:他們生了我。

贊恩的父母都是難民,他出生得身份就是難民,沒有身份證,家裡有7個孩子,個個吃不飽飯。

贊恩小小年紀沒有錢去上學,隻能從小就開始出賣力氣打零工。父母将年滿11周歲的妹妹嫁給了老房東,看着漸行漸遠的妹妹,贊恩再也無法忍受,選擇了離家出走。

...

圖文發自簡書App

贊恩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自己的第二個“家”,收留他的是一個黑人女工泰恩斯,一個同樣在為生計奔波的苦難媽媽。

可是,與自己的父母不同的是,泰恩斯就算過得再艱難,也從沒想過丢下自己的孩子,她還把贊恩當做自己的孩子,給他吃的,給他洗澡,贊恩在這裡感受着以前未曾有過的家的溫暖。

當11歲的妹妹因懷孕大出血而死,媽媽卻說自己又将有一個新的妹妹,面對父母的生而不養,贊恩徹底怒了。

...

圖文發自簡書App

他狀告父母沒有盡到養育的責任,他不希望再有一個無辜的孩子擁有一個像他一樣的童年。

但是勝訴了有什麼用呢?他未曾經曆過的美好的童年,再也回不去了。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為人父母最大的錯誤。

如果說要扼制校園霸淩這種現象,我想,幾乎沒有出路,

我想不是的,每個少年,我們都應該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但是校園暴力又應該怎麼去改善呢?

報警?找校長?還是轉學?難道是降低《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年齡嗎?14歲以下的少年犯法也要同樣制裁嗎?

我想,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我們應該從根本上去解決。就應該從父母身上,從我們的教育上,去抓問題的關鍵。

我們應該教育每一個孩子,讓他們懂得什麼是底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暴力,什麼是犯罪,并且,在孩子遭遇霸淩的時候,第一時間采取措施!

我想,面對霸淩,為人父母的,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吧!校園霸淩,說的是學校裡的“惡”,但其實最該警醒的,是我們每位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