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少年的你真不算抄襲。


小說我沒看過,不予評論,隻說電影。

另外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原著小說判定抄襲,那改編之後的電影就一定算抄襲嗎?


電影看的太遲了,導緻我全程都在想到底有沒有抄襲《白夜行》。

懷揣着對比的眼光去看,我還真找到了幾處相似的地方:

小北在暗處保護陳念,兩人一明一暗;

“隻要你往前走,我一直在你身後”這句話和《白夜行》似乎很相似;

他們都一起處理過命案。


我們倒着說這三點。

命案是整個電影的最關鍵的情節。主要的矛盾沖突,陳念和小北之間的信任,和劇情的不斷反轉都是在這一部分完成的。

而白夜行裡,命案并不是主角。白夜行最想說的還是人性和人心。

假如我是抄襲作者,我可能第一個要改的就是命案,至少看起來不會那麼像對不對。


“隻要你往前走,我一定在身後”這句話真的很容易聯想到白夜行。

可是希望大家動動腦子好不好,白夜行裡,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保護好不好!亮司為什麼一直在雪穗旁邊,僅僅是保護麼?當然不。因為他們是共生關系,彼此掌握着對方所有無法告人的秘密,一方擺平障礙,一方提供來源。

如果這句話一定要用在白夜行,那就應該改成“隻要你不斷得手有用的資料,我一定在你身後,我們一起往前走”。

最後一個小點,白夜行中,兩人因為殺人被聯結,然後合作,保護;電影中,為了尋求保護,兩人産生聯結,最後産生了命案。

其實電影内容表面上的形式想分清楚抄襲還算容易。但總有人說小北和陳念的人物設定很像白夜行。

對于這些人,我懇求你們回去好好看看白夜行吧。

這兩個說的是一個東西嗎?

白夜行為什麼出名,從一個命案到命案之後的十九年,命案過程并不複雜,複雜的是大家一開始就走錯了破案路線,更複雜的是兩個小孩在後來那麼長的時間中發生的故事。

為什麼叫白夜行,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太陽,槍蝦和蝦虎魚是文中的描述,狼狽為奸,又滴水不漏。

少年的你呢?

它講的是校園欺淩啊朋友們!我不說原小說,可是導演拍這個電影總不隻是因為陳念和小北之間明明暗暗的關系吧,那為什麼不直接拍白夜行呢?

校園欺淩題材的電影,好學生,壞學生,沒那麼壞的學生和看起來好的學生這幾種人的出現不是什麼問題吧。再者,小北保護陳念上下學有什麼問題,白夜行中亮司怎麼可能和雪穗同時出現;命案也是,為什麼掩蓋,就是為了不影響高考,高考大過天是大家的一緻意見,後來陳念入獄,我覺得也有一部分考完試成績出來後的落地感。

總的來說,少年的你是乍看一眼會很懷疑抄襲,可如果細細了解會發現和白夜行截然不同。

制片人在了解原作抄襲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拍這個片子,難道他不知道大家會提抄襲的事情麼?

這時,我就想把文首的問題再問一遍了,原著小說判定抄襲,那改編之後的電影就一定算抄襲嗎?

順道扯一扯竟然還有人說抄了《悲傷逆流成河》。整部電影唯一有像悲流的就是一句“她們都欺負我,你們為什麼沒有人站出來”,在悲流中有句“你們都是兇手”,旁觀者都是兇手。

可是這就算抄襲嗎?在所有的校園欺淩事件中,都有旁觀者的漠視,都有來自旁觀者對受害者的傷害,描寫廣泛的事實算不算抄?

比如說,小學生寫作文《我的爸爸》,一個小朋友說,“我的爸爸好懶,整天不做家務”,另一個說,“家裡都是媽媽在做飯,爸爸很少做飯,爸爸真懶”。畢竟确實有一部分爸爸是不喜歡做家務的。

你總不能因為兩個同學同時描寫了廣泛相仿的事實,就說他們抄襲。

其實看完電影,最大的感覺是心痛。現在似乎有一種風氣,每一件新的作品出現,隻要夠紅夠活,總有人在說抄襲。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們對于同一件事感觀不同很正常,對不同的事情感觀相似也很正常。我們處在豐富的,多元的環境,随着發展未來相對純粹的創作必定越來越少,所以在做判斷的時候是不是該更多一些思考,而不隻依據最淺的主觀臆斷。

說說電影。

講的是校園霸淩,可我總容易糾結到一些微小的細節。

比如校園霸淩找大人相信大人可能真的沒用。

比如高考是不是真的被神化的太久。

比如高考之後真的就能變成大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