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疏離、收入微薄、居無定所,如果你在前半生就知道自己将要度過這樣漂泊平凡甚至微不足道的一生,你還能做些什麼?
也許大多數人的答案是提升自己、埋頭苦幹,期盼終有一天過上更加幸福的日子。有的人混混沌沌度過一生,在世間無法留下一絲痕迹。
但在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保姆薇薇安活開拓了第三種人生,成為孤獨的街頭攝影藝術家。約15萬張膠片拼成了她的一生。


01 從天而降的街頭攝影藝術家
《尋找薇薇安·邁爾》,是一個關于尋找和解密的故事。2007年在一場舊物拍賣會上曆史學者、職業房地産經紀人約翰·馬魯夫(John Maloof)以380美元買下了一個沒有标記的箱子中的30000多張底片,大部分是芝加哥街景和街頭人像,馬魯夫不僅為這些照片辦展覽,讓拍攝者薇薇安·邁爾成為攝影界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還把他一步步尋訪薇薇安·邁爾的過程拍成了紀錄片,揭示了她的雙面人生: 默默無聞做了40年保姆,去世後卻留下十幾萬張底片、堪稱才華橫溢的街頭攝影師。
膠片被一張一張沖印,就像從天而降撒下的一張網,收集起上世紀50年代美國故事 。這些照片能捕捉街頭的細節、微妙的表情和動作、瞬間的情感和氛圍沖擊。“可以将一個完整小故事的所有細節裝進一個框架”。薇薇安生前曾對别人說,自己很像間諜。她确實有一雙間諜一樣精細而具有穿透力的眼睛。

02 薇薇安·邁爾的雙面人生
這是一個充滿反差和沖擊的故事。一邊是默默無聞的社會角色保姆,一邊是似乎需要金錢、時間甚至藝術修養的攝影藝術。你能想象得到,當保姆和藝術家兩個詞放在一起,效果大概就像北大畢業生和賣豬肉并列一樣吸引眼球。
一邊是海量作品創作,一邊是極度壓縮的個人生活。完成保姆工作的薇薇安一有時間便走上街頭遊蕩,從悲傷的小醜到啃着面包的流浪漢,從被鏡頭吓哭的小女孩到從車裡震驚轉過頭的摩登女郎,所有豐富的情感瞬間都被收錄那台舊式相機裡。除了街頭,她的個人生活乏善可陳,曾經借住的雇主家堆滿了報紙的房間便是栖身之所。一邊是逝去後的名聲大噪,一邊是生前的緘口不言。在作品被公開拍賣之前,她的照片從未公開發表,人人看她架着一台相機,卻沒有有興趣了解裡面裝進的内容。一邊是微薄不定的收入,一邊是随性而為的環球旅行。在某種激情的驅使下,她曾經短暫地離開美國,轉而踏上歐洲、亞洲、非洲的土地,幾乎繞了地球一圈。
這是一個悲喜交加的故事,悲劇色彩和人生暖意的交融直抵人心。攝影作品是對藝術家内心和人生體驗的最好關照,薇薇安的照片總讓人有流淚的沖動。在她漂泊的人生中,粗略算算,隻有兩個可以說停留過的地方。童年時待過六年的法國小鎮聖博内,那個小城鎮是母親的故鄉,還有做保姆時一個雇主家附近的草地,她在那裡看着那些孩子盡情地玩耍。
她回過兩次法國,在那兒第一次和沖印照片的人合作,将自己的作品做成了明信片。而在雇主家,她經常帶着孩子們在草地上玩耍,用鏡頭記錄着嬉笑的瞬間。薇薇安不算一個稱職的保姆,因為經常自己沉迷于拍攝而忘了照顧孩子們,但有時她和孩子們一起發瘋。在生命的最後,這裡成了她的安息地。
自由而孤獨、暴躁且冷漠、複雜又純真,一張張照片如同一朵漂浮不定的浪花一次次沖擊着人生的海岸。正是這種生命的張力像磁鐵一樣牢牢吸住我們這些人生旁觀者的心,也成就了她的攝影。

03 極緻的自由、迷人的孤獨
平實的鏡頭語言和當事人講述,穿插着一張張攝影底片、少量的視頻資料,讓人感到不動聲色的力量。
與其說觀衆被薇薇安的照片打動,不如說為她的人生歎服。之所以不斷尋找、感歎她這一生,恰恰是因為知道這樣的人生選擇是極少數人能堅定的道路。薇薇安為什麼會選擇攝影之路?是為了藝術而有意抽離還是受制于心理障礙的無可奈何?也許兩者都有。 不管原因如何,她遠離了豐富的物質、甯靜的内心和長久的陪伴,在摻雜着一絲悲苦和躁動的藝術自由中走進了生命深處。
薇薇安獨特的人生軌迹是由一個個細微的選擇組成的。選擇走上街頭還是安于家務勞作?選擇主動捕捉表現創作還是一切聽從命運安排?世間一切就是如此,圍繞着選擇和逃避、收獲和代價、堅守和放棄徐徐展開人生的畫幅。觀衆無法揣摩主人公為了這一切付出過什麼,隻是一種内心的熱情和堅守令人肅然起敬。
也許一個人的人生不能為其他人解答何去何從的問題,但至少她讓我們看到熱愛和時間的價值。這種價值在于即使沒有一個人會理解甚至知道你所孜孜以求的,你終究會踏上自己的道路。因為人之一生,必定要抓住使你之所以成為你的,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
薇薇安還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她讓我們看到,即使在被撕碎攪拌的人生中,創造和審美仍然可以留有餘地。在人生的灰暗時刻複盤薇薇安的人生,總讓人燃起一絲人生的希望:不論此刻的自己感到多麼渺小,人生處在何種低谷,不用就這樣輕易放棄,總要嘗試着和命運過過招,迎頭趕上下一刻來自生活的當頭棒喝或是縫隙微光。畢竟誰也不是上帝,最多是一個竊取希望的“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