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玉林狗肉節人們抵制吃狗肉,大家都在高呼不吃狗肉的時候,在我本人看來這對我的生活是沒有任何影響的,我也并不關注,因為我沒有養過寵物,沒有體會過和寵物之間的那種親密的感情。
換位思考我可以理解他們抵制的行為,我本人也對肉這一類沒什麼執念,所以雖然朋友圈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類似的抗議行為,但似乎與我毫無關系,不主動不抵制。
但《寵愛》這部電影改變了我的看法:抵制,它們不是食物,它們是有感情的生靈。

這部電影主要從兩個層面來展開,一方面是描述幾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方面是描述這幾對男女和寵物之間的親密感情。整體的感情色彩:又哭又笑,有愛有淚。
熱戀情侶:鐘漢良和楊子姗 寵物豬小叮當
曾有一條這樣的新聞:某大學生網購一頭荷蘭豬,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養成之後發現是肉豬,其豬之大,宿舍門盛不下。

無獨有偶,鐘漢良就養了一頭寵物豬,咱也不懂豬的品種,從外形看有點吓人。原單身狗的鐘漢良和對象第一次約會的時候被問到是否養寵物,鑒于對自己寵物品種比較有自知之明,怕一般人接受不了,謊稱沒有。
然後在雙方關系發展為要登門拜訪的深度時,數次遮掩到讓任何人都懷疑其有貓膩的地步,最終被女朋友尾随上門,終于發現了這個别出心裁的寵物的之後,引發的求生欲拷問“你選擇我還是選擇它?”

後來楊子姗發現雖然小叮當是頭豬,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自己男朋友眼裡它被賦予了更多的涵義和身份:朋友,家人,這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征,更代表了過去陪伴在他身邊所渡過的那些共同時光,擁有的親密感情。她為了自己喜歡的人慢慢地去試着喜歡它。
愛是包容,愛是愛屋及烏,愛他就要愛他喜歡的人和東西。
不善表達的父女:于和偉和李蘭迪 寵物貓呼噜
呼噜兩次關鍵出場:
一次是于和偉定的淩晨4點的鬧鐘——為了和國外的女兒視頻,呼噜看到鬧鈴即将響起的時候按滅了鬧鐘,然後拉起于和偉一起和遠方的姐姐視頻。

另一次是姐姐回國帶安吉拉(呼噜的英文名)去國外,于和偉為了留下呼噜,僞裝各種車禍現場:用自制的耙子抓爛抱枕、沙發,用鋸子砍斷購買的貓架,這些破壞的事物組合起來,呈現在姐姐面前的就是裝修現場或者讓人懷疑家裡養了一隻專業拆遷隊員二哈。
于和偉演這個不善表達的父親,女兒李蘭迪和前妻在國外,跟他一直有心結,他一直擔心女兒把貓帶走之後再也不聯系自己。
然而,回國後面對父親小心翼翼的态度,李蘭迪吼道:“你真以為我是給貓打電話的?你當我10歲?明明是你,不借着貓都不知道跟我怎麼好好說話”;“你是我爸,不用跟我小心翼翼地,我生氣了你不會哄啊?爸爸就是要哄女兒的,你不知道啊?”

李蘭迪機場安檢之後,媽媽把一封由爸爸寫的信交給了她,那些當面訴說不出的父親對女兒的愛在紙上呈現出來。李蘭迪沖了出來,終于和父親面對面繼續那些不了了之的對話。
于和偉也開口表述了他對女兒的愛“爸爸雖然不想失去呼噜,但爸爸更愛你,更不想失去你”,“女兒不用跟爸爸講理的”。
當父母對子女感到虧欠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這種小心翼翼的态度,也許是因為父母覺得相比其他的家庭自己沒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環境,也許是因為大人之間發生的事給子女帶來了傷害。
中國人是一個很不擅于表達感情的群體,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信這對父女的故事可以給陷入問題的家庭之間帶來一些啟發。

愛是表達,愛就要大聲說出來。
和流浪狗相依為命的郭麒麟 流浪狗巴頓
巴頓是小區裡的一隻流浪狗,在此之前它有一個從事郵遞員職業的主人,主人因為生病回老家休養把巴頓留給了寵物醫院,它就像中國版的忠犬八公一樣,一直在主人曾經路過的地方等待着他的歸來,然而它并不知道它的主人已經離開了人世。
突然有一天巴頓消失了,然後又傷痕累累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從此遠遠地躲開人們,再也不再親近人類。直到再次遇到外賣員郭麒麟。
曾被傷害過的寵物對人類慢慢試探,最終被郭麒麟的愛感化。

愛是陪伴,是兩顆孤獨的心的相互慰藉;愛是耐心,是要一步一步地增強信任,縮進兩人之間的距離。
萬物有靈,如果你否認的話,也許你隻是沒發現可以和他們溝通的方式,或者你沒有賦予他們靈魂。電影中的每個寵物似乎是一個個困于動物身體容器裡的靈魂,它們有的包容,有的忠心,有的守護,愛以各種不同的形象、方式被它們呈現出來。
這是一部能調動人笑點和淚點的電影,裡面呈現了很多生活化的碎片,總體觀影經驗不錯。也許有空的時候,你可以叫上對象、朋友、父母或者小孩一起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