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和2019年兩版,各有千秋。許久未看外國的影片一時臉盲加名字盲導緻看94版的開頭總有點暈乎乎的,人和名字對号對了半天。

1994年版的非常賞心悅目,從演員到場景,極具美感,作為觀衆感受到了濃烈的氛圍和美的體驗。但是就故事本身而言,可能是在吃安利的時候期待值過高而沒有驚喜之感,但肯定沒有失望。

兩個影片的叙事方式略有差異。早年的按照時間順序娓娓道來,19年的開篇即是長大之後的場景。

雖然作為觀衆關注點有點奇怪,但是忍不住感慨,獨生子女看到幾個姐妹其樂融融的時候,有些羨慕與好奇,因為那是從未體驗過的。

(觀看結束之後發現并沒有存圖所以隻有官方圖片了)

...

太美了


...

擠在一起看信

女主吐槽自己無法跟随父親去打仗。(2019版圖)

...

2019版

曾幾何時,自己有過無數次這樣的想法,不過,大多都是因為生理期的不舒服或者心情煩躁,其他方面而言,或許未來才會遇到更多,已經過去的所有歲月裡,我被保護的很好。

至少,我有着既玩洋娃娃、布偶熊又玩抽陀螺、玩具手槍的自由,長輩沒有因為我是女孩而不疼愛我或者讓我感受到猛烈的差别對待,沒有在童年給我留下“重男輕女”的陰影。

想來有趣,還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和我聊天的時候問起,他是男生,且因為農村戶口家裡不止他一個孩子,所以當他有一天知道我爸爸是爺爺的獨子,而我是爸爸的獨女時,說這在他們那絕對不允許發生,怎麼也會再要一個孩子,不然就斷了。

當時我不怎麼明白,我不是大活人嗎?

可以說是稀裡糊塗的聽了,但是印象深刻,因為活到10歲,我才知道原來有這樣的說法,有這樣的思想。(其實就後來的接觸同學而言,才知道北方很多地方重男輕女的家庭思想其實挺嚴重的)後來長大了,尤其是學習曆史之後,更加明白這是一種怎樣的觀念與傳統思想,從何而來,如何變化,有何體現。

兩個影片雖然細節處理上有些許差異,但是演員的表演與塑造确實是很有代入感。

決定去看看原著,文字也應該很有魅力。

忽然發覺,看電影似乎隻是一個幌子,給亂七八糟堆在腦子裡的想法找一個發洩口。

幸福的生活其實可以有很多種模樣吧,幾個姐妹的不同诠釋了在當時的環境中,女性不同的魅力和人生的多面。

追求向往的愛情沒有錯,不願早早被束縛沒有錯,想要去“歐洲”與思念親人、家鄉皆為真實,所謂的值得與不值得,哪有什麼絕對标準。

這大概也是一直厭惡一些人總是以自己的标準指指點點别人的原因吧,自己向往愛情與婚姻,便覺得不談戀愛不結婚的人都罪大惡極,自己向往事業有成,便鄙視所有在家裡操勞而沒有外出工作的人群(不限性别),真真是毫無道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在不違背道德與法律的前提下,尊重個人的追求不好嗎?

哪怕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為女性,我很抱歉”

也願未來向着美好進發。

與自己和解,取悅自己,洞察與理解内心的渴望與需求,哪怕作一個“另類”。

沒想到七年過去了,依然惦記“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