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3月份就上映了,我今天才把它看完,好像有點晚,但是我覺得正是時候。
它是一部喜劇嗎?我覺得不是。悲劇?似乎也不是,因為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新生命的誕生,老朋友的釋懷,家人的歸來,這一切都象征着美好生活的開始,可是,那二十年的煎熬,真的可以過往不計嗎?這個看似大團圓的結局,永遠都抹不掉個體陷于生活的泥潭中,喪失自我的悲哀。
小時候學的詩詞裡面有一句話,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意思是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千上百條河流。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對他人有包容力,要懂得原諒别人的過錯,可是,當我們犯了錯的時候,從來就沒人教導我們,該如何去原諒自己。
李誕在節目《奇遇人生》裡面說“整個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人,都很苦,我們在文化上倡導一種苦的文化。”在我們的文化裡,吃苦和忍耐,一直都是備受推崇的品質,在集體中,我們又被要求,犧牲小我,成就大我,自我從來都被擺在一個不受關注的角落,是備受壓抑的。
比如電影中的李海燕,她是政治正确的執法者,她一直都堅信,每個人都應當嚴格執行組織上的要求,一切的反抗者,都是不可理解的。所以當她知道王麗雲懷了二胎,毫不猶豫地将她押到醫院強制堕胎。術後,王麗雲終身不孕。
假如沒有發生後面的事情,她上面所做的,隻不過是她工作職責,可偏偏天意弄人,由于她兒子沈浩的失誤,王麗雲的兒子劉星溺水身亡,因此,李海燕的精神世界開始瓦解了,她從剛正不阿的執法者,成為了雙手沾滿鮮血的劊子手,如果她當初沒有強制王麗雲堕胎,他們當下也不會膝下無子。可悲的是,直到李海燕罹患癌症離世之際,都沒能從深深的愧疚當中解脫出來。

在電影中,一直充斥着三種力量,第一種力量來自無奈的服從者,代表是劉耀軍和王麗雲,第二種力量來自政治正确的執法者,代表是李海燕,這兩種力量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精神上都是喪失了自我,劉耀軍和王麗雲将自我依附在孩子的身上,李海燕将自我依附在毋容置疑的組織上,然而,他們彼此之間的連接一旦出現斷層,精神世界就會不堪重負,土崩瓦解。第三種力量來自忠誠的叛逆者,代表是高美玉和張新建,雖然他們在裡面的戲份不多,但他們是電影中最絢麗的一抹色彩,在體制的重壓之下,唯有他們忠于内心的選擇,勇敢去追求。
在電影裡有一個場面,讓我感到很震撼。在禮堂上,黑壓壓的一群人,都穿着藍色的工服,眼神木讷地看着主席台,等待着命運的安排。

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主動的人和被動的人。主動的人總是能夠順勢而為,是時代的話語者,但絕大部分的人是後者,在時代的浪潮之下,迫不得已地被推着走,是被動的服從者,他們從一開始就是準備着被犧牲的。
劉耀軍和王麗雲都屬于後者,被強制堕胎,被裁員,劉星溺亡後,他們傷心欲絕,但為了保護那個犯錯的孩子,他們閹割了自己憤怒的權利,一直壓抑着自己的情緒。到後來,也是不堪精神的重負,逃離了熟悉的壞境,即使他們收養了一個孩子,也不過是把他當做劉星的替代品。他們放過了别人,卻不願意放過自己,原本是受害者,卻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加害者,不知不覺中,将自己的不幸,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人都會犯錯,最可怕的是犯了無法彌補的過錯。不管是李海燕,還是劉耀軍,或者王麗雲,他們都可以表達愧疚、憤怒、憂傷,唯有沈浩,他一直被大人所謂的關愛保護着,封閉着,以至于找不到宣洩情緒的出口,心中的那顆大樹才會越長越大。
回到電影的最後,李海燕去世後,新生命誕生了,沈浩也終于對劉耀軍和王麗雲說出了,埋藏在心底二十年的真相,離家出走的養子劉星也回歸了家庭。
他們,都因為别人的原諒,最後,放過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