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選擇看到美好的一面,而小醜選擇看到醜惡與混亂。

嚴格來說,那不是他主動選擇的。

《小醜》的開場廣播,鋪設出一個動蕩的故事背景——哥譚市。基層工人連日罷工導緻全市進入緊急狀态,令到這個原本就有着貧富差距,經濟蕭條等問題的城市雪上加霜。

生存在這麼一個大環境當中,是無比艱難的,尤其是像Arthur Fleck這樣的窮人。

為了飾演好Arthur,原本已經有些中年發福的傑昆·菲尼克斯瘋狂減重,瘦成皮包骨。其中一個作用就是真實表現角色經濟拮據,吃不飽飯的生活狀況。

...

當漫畫中天馬行空的超級英雄故事被加載到現實世界,這是非常有趣的。

克裡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證明了這一點。

托德·菲利普斯沿用了諾蘭的點子,一切設定都必須有現實依據。

他的哥譚市其實和七八十年代的紐約沒什麼區别,毫不誇張地說,他隻不過是把1976年《出租車司機》中的紐約市搬了過來。

...

Arthur平日勤勤懇懇地工作,想要給他人帶來歡笑,有着當脫口秀演員的夢想,靠一己之力養活家中的母親。

但很不幸,他患有一種怪病,有時會無故放聲大笑。他不僅很難進行一場“正常”的脫口秀表演,而且還被别人,絕大多數的人,視他為怪胎。

這種病并非是為了切合小醜會怪笑的特點而虛構的,現實中确實有一種叫“笑性癫痫”的罕見病,患者症狀與Arthur大同小異。

...

...

如果得到及時的治療,笑性癫痫是可以得到緩和的。

Arthur有病識感,他知道自己要吃藥,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夢想。

可惜,他生活在敗壞堕落的哥譚市。

他沒有得到真正的有效的幫助,反而是被無止境的欺淩、嘲笑、排斥。

他試圖用善良去對待這個糟糕的世界,去選擇看到美好的一面,命運卻把醜惡與混亂擺在了他的面前。

那麼,他隻能選擇醜惡與混亂。

...

《小醜》劇本采用傳統規整的三幕劇結構。

分割三幕的是兩個明顯的情節點。

第一個轉折點,Arthur被迫采取暴力(用槍)。

第二個轉折點,也是Arthur的暴力行為(用刀的那次),不同的是他從被動變成了主動。

在善良失去作用的時候,惡,就成為了人類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

第二幕,一系列的事件逐步逼出了Arthur惡的本能,世間的謊言、背叛等種種不幸仿佛都落到了他的頭上。

事情就像是《蝙蝠俠:黑暗騎士》裡小醜解釋他臉上傷疤來曆所說的那樣。

一件事是關于親情,喝醉酒的父親不喜歡看到他闆着臉,于是強行在他臉上劃下了一道“笑容”。

一件事是關于愛情,為了哄被毀容的女友開心,他在自己臉上劃了一道“笑容”。沒想到女友卻嫌他醜,離開了他。

...

《小醜》的主劇情其實就是在“改編”這兩件事。

Arthur先後在親情和愛情上受到打擊,最終在第三幕蛻變成小醜。

回過頭再看《黑暗騎士》,希斯·萊傑飾演的小醜為何說了兩段矛盾的傷疤來曆,原因就更能确定了。

借用早前《這一次,不說希斯·萊傑,隻談小醜》一文:

過去的悲慘遭遇決定了小醜的價值觀。大概他一輩子都沒怎麼遇到過好人,他對自己臉上傷疤的兩種描述不一定是他的親身經曆,更有可能是他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他洞察人性,可惜他隻見過人類的醜惡面。他甚至還有可能曾經被人出賣,被人算計,因此患上某種心理創傷,最後他才會對社會充滿恨意,變得不相信任何人,認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普通市民如此,社會高層的人更加如此。

托德·菲利普斯聰明地避免和《黑暗騎士》較勁,他隻是适當補充了諾蘭沒有說明的一些“前史”。

小醜的癫狂就是這麼來的,人類自身的醜陋行為催生了小醜。

...

他的人生是一出悲劇。

殘酷的現實就像一堵牆擋在了他的前面。

一開始,他幻想自己跳過了這面牆,一切是那麼地美好。

托德·菲利普斯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将觀衆帶進了小醜的精神世界之中。哪裡是虛,哪裡是實,燈光也許是一個暗示。

當Arthur認識到,原來他根本無法跳過這面牆的時候,他隻好使用暴力來打破。

...

他認為,這麼做,他的人生就會變成喜劇。

或者說,隻有這麼做,他的人生才能變成喜劇。

第一次使用暴力,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愉快。

《斯圖爾特:倒帶人生》,在這個真實改編的故事中,湯姆·哈迪扮演的Stuart同樣是因為長期備受欺淩,在一次被迫使用暴力後,便無法自拔、無可救藥地迷上了暴力所帶來的快感。

在那以後,Stuart成了一個世人眼中的瘋子。

在那以後,Arthur逐步淪為了無視秩序的小醜。

...

他用暴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備受矚目的“脫口秀演員”。

第三幕是《小醜》避免了落于俗套的關鍵。

Arthur與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脫口秀主持人Murray Franklin進行了一場小型辯論。

Franklin代表着普世價值觀。你遇到了很多糟糕的事,就代表全世界都不好,全人類都是壞人嗎?Franklin不認為,多數人也不認為。

...

可是就是有少數人,因為被現實的高牆擋住了陽光,就徹底不相信世界仍有美好。小醜代表着這類人,他像憤青一樣抱怨世道不公,把主要責任都歸咎于體制,理所當然地推導出——混亂才是真正的公平。

事實上他并不了解Franklin本人是什麼樣子,就主觀認定Franklin隻有惡意,這就對Franklin是不公平的。那些高高在上的人難道統統都隻會貪圖享樂,壓榨百姓嗎?

答案絕對不是肯定的。

兩人的矛盾在于,他們都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Arthur把自己認為的人性醜惡嫁接到了Franklin身上,Franklin把自己的普世價值觀強行放到了Arthur頭上。

結果是,誰也不能說服誰。

...

誰對誰錯,是一個難有結論的社會辯題。

就像“漫威電影是不是電影”這個辯題一樣,正方有正方的道理,反方有反方的道理,大家都憑着自己的個人觀念和主觀感受說事,誰也不能真正的說服誰。

用老一輩的“标準”去衡量漫威電影,漫威為了迎合觀衆所作的事情變成了缺陷;用潮流的眼光去看待老電影,老電影緩慢的節奏又令不少人望而卻步。

一如Arthur和Franklin都用自己的觀念去要求對方一樣。

雙方都有成見,辯論永遠就不會結束。如果Franklin不是責問Arthur,進一步激發矛盾,而是能給予更多同情,甚至包容,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有趣的事情是,《小醜》是正方,同時也是反方。

它用了潮流的題材,呈現出了老電影的質感。

...

雖然總體上稱不上是神作,但《小醜》讓更多人看到了老電影(也就是馬丁·斯科塞斯這幫老前輩眼中“電影”)的樣子。

在爆米花橫行的市場,《小醜》的票房成功非常可貴。在這個瘋狂的時代,它值得一個“9分”。

...

有心理疾病最糟糕的是,所有人都期待你假裝自己沒病。——《小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