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五百字計劃》
隻跟你叨唠500個字
前兩天看了《四個春天》,作為“冷血動物”的我對于家庭溫情這塊不是很有共鳴,不過宣發選擇這個營銷點倒是運用的很成功。
90後是電影的主要受衆,想想這個年齡段的人,大多已經離家,既沒有辦法照顧父母,内心也并不想照顧父母;在豆瓣上叫嚣着“父母皆禍害”,在社交平台上讨論着“原生家庭之罪”。内心其實站在懸崖邊,有個“别人的好家庭”給自己内心一次和解的機會,不能錯過。還有那些在較為開明樂觀家庭長大的孩子,更是又一次秀家庭幸福的好機會。

(數據來自淘票票專業版)
在觀影會上我聽着一個男孩借電影批評着自己周圍家庭的糟糕;也有人拍照片給父母,跟父母推銷主人公的生活方式。電影交付給觀衆的那一刻,就屬于觀衆的私人财物,任其使用。
宣傳方FIRST利用他們最熟悉的學生群體,拉攏一個“天使團”既做免費宣傳勞動力,又做消費者,除了一千多萬的票房收獲,還有豆瓣8.9的好名聲。這都是90後觀影群體創造出來的。
《四個春天》的成功是一次情懷與商業的結合,我覺得作者們都要愛上這一點。電影作為以藝術為出發點,商品為最終屬性的産品,應該理性的看待其生産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