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唐山大地震》并非如其片名是一部房坍屋塌的災難片,甚至說得上它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溫情片。

影片着重講述了自那一場23秒的天變之後,那些不曾停歇的“心靈餘震”一直飄蕩在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中得以幸存的母子(女)心上,由此橫亘32年的山河時光。

那些一直飄蕩不歇的“餘震”似乎已然串聯起那一家人餘生的時光。

...


影片根據張翎的小說《餘震》改編而成,馮小剛執導,徐帆、張靜初、陳道明陸毅等人聯袂演出。

影片橫亘32年的時光,從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家四口破裂開始,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母女冰釋隔膜結束。

在“地震”的世界中,觀衆也跟随着這一家的悲喜離合而黯然,感受着巨大天災所挾裹着的持久破壞力,這種破壞力不僅僅包括冰冷的建築物。

心靈一旦出現裂痕,那将是終生難愈的鴻塹。

一如片中的女兒方登對母親(徐帆飾演)揮之不去的怨恨。

地震來臨之時,兒女被壓在一塊樓闆下,母親在二者隻能救其一的必答題面前艱難地選擇了弟弟。

...


母親從此在歉疚和悔恨中蹉跎度日,幸存的女兒的心中從此也留下了一道心理陰影,從此也關上了心門,沒有人走得進,她也走不出。

幸存的女兒帶着對母親和世界的怨恨“隐姓埋名”地進入領養她的家庭。

養父(陳道明)和養母(陳瑾)給了她濃濃的親情之愛,她依舊像拒絕融化的冰,每每半夜噩夢驚醒,地震的一幕幕依舊飄蕩腦海。

養父勸誡她去找她的生母時,她說道自己不是記不起,而是忘不掉!

輕描淡寫一般的三個字“忘不掉”,重逾千斤地說明一旦人的心一旦破碎成片,就再也無法拼湊完整,或者說再便很難拼湊完整。

留在唐山的母親同樣不比女兒活得容易。

家園得到重建,她的心裡依舊裝着死去的人。

...


她固執地不肯離開盛放着靈魂的老房子,她依舊固執着守着死去的家人,形容枯槁的她一次次承受着心靈餘震和内心拷問,不曾停息。

在孝順又事業有成的兒子面前,她的固執近乎不近人情,讓人無法理喻。

隻有她知道這種近乎自虐的固執才能求得一點畸形的安甯。

影片并非刻意收割觀衆眼淚,反之,它克制收斂地娓娓道來,觀衆心頭的也一直情感萦繞纏綿,無處可發……

行将結局時,在墓碑林立的陵園裡,重逢的母女,下跪的母親,釋然的女兒,當她們實現淚眼相望的和解那一刻,觀衆心底的情感終于決堤,一瀉千裡。

也許母女和解的結局,更為圓滿這一個滿載沉重的故事,也讓故事之外的觀衆得以慰藉。

...


影片的制作同樣處處有心。

伊始的充滿質感的唐山市容一下子仿佛将觀衆拉回那個火熱前行的七十年代。

兒子床頭看似不經意出現的馬拉多納的海報、劉歡《幾度風雨幾度春秋》的歌唱以及那英在春晚上高歌《青春世界》……這些屬于群體記憶的一個個鏡頭的出現和轉換同樣串聯着時間的跋涉,從1976到1986再到新世紀……

時光跋涉向前,個體化的親情也在時光中溫柔和解,卻看得我們淚流成河。

這部引發觀衆情感共鳴的電影也證明了馮小剛并非隻是一個喜劇類型的高手。

畢竟,他可是曾經開創了賀歲檔概念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