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産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便收獲大好口碑,豆瓣評分高達8.6。各大媒體争相報道,朋友圈刷屏,衆人強烈推薦。
截止昨日12點,該片票房已突破15億元,成為國内動畫電影票房新冠。
抛開該片的精良制作不談,其最大的亮點在于,重新改編了哪吒的故事,樹立了積極的價值觀。
“生而為魔,那又如何”“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不是魔,我自己說了才算”“打破内心的成見”……一批雞湯金句結合感人故事,使得大批觀衆潸然淚下。

其實,該片的故事情節和價值導向都源自作者的經曆,片中哪吒的故事就是導演、編劇所經過的。
作者放棄醫學制作動畫,常人都不理解,唯獨其父母一直相信他;而他因自身的堅持和努力,收獲了成功,就像片中的哪吒。
雖然《哪吒》并不完美,但瑕不掩瑜,可謂一部良心佳作。
有人說,《哪吒》的成功象征着國漫的崛起。這一觀點小禾不認同,小禾想說的是:《哪吒》之前,國漫早已崛起。


1961年,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大鬧天宮》,一經推出便大獲好評,攬括衆多國際獎項,成為國産動畫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當時沒有電腦制作,隻能靠手中的畫筆。10分鐘的動畫,要畫7000到1萬張原動畫。

因此,50分鐘的《大鬧天宮》上集和70分鐘的下集,僅繪制的時間就投入了近兩年。
而當時的制作團隊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打造出這一傳世的精品。
這部作品既深得原著精髓,又結合兒童欣賞心理編整,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1979年上映的《哪吒鬧海》,同樣由上海美術動畫制片廠出品。其主要動作設計人員,仍是拍《大鬧天宮》時的骨幹。
該片擺脫了原著《封神演義》的黑暗底色,塑造出一個夢幻的童話世界,充滿童趣,觀賞價值極高。

它象征着當時動畫電影的最高水準,成為與《大鬧天宮》并列的國漫高峰。
片中,哪吒喊着“爹爹,你的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

長袖飄飄、白衣若雪的他,在暗如黑夜的暴風雨中橫劍自刎。
這悲壯一幕,慷慨凜然,即使硬漢也會落淚。

上海美術動畫制片廠的另一代表作品《葫蘆兄弟》,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少年兒童喜愛。
不論是勇敢正直的葫蘆七兄弟,還是和藹可親的爺爺,甚至是詭計多端的蛇精都收獲了大批粉絲。

時隔30年,葫蘆七兄弟的衍生作品——表情包,仍然受到了廣大粉絲的喜愛。“葫蘆娃,葫蘆娃……”熟悉旋律,經久不散。

早在上個世紀初,中國萬氏兄弟就做出亞洲首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

《鐵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蟲,就是因為這部作品走上了動畫道路。
如今已是世界動漫大師的宮崎駿,仍難以忘懷初次見到《小蝌蚪找媽媽》時的驚豔。

中國水墨畫的留白,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令他崇敬,心生羨慕。

國産動畫并不是因為一部《哪吒》才崛起的,國漫早已崛起,58年前就達到了世界高峰。

以上幾部作品告訴我們,要樹立中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同時與時俱進,刻苦鑽研。
一直以來,中國文化便不輸于世界;假以時日,國漫定能超越美、日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