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情回顧:

啥?這部迪士尼公主電影裡的幕後黑手又是主角父母?——「冰雪奇緣」評測


本文是迪士尼公主電影系列評測的第十三篇文章,也是到目前為止(2019.03.22)本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

今天要評測的主角是第十四位公主——莫阿娜所誕生于其中的「海洋奇緣」。個人對這部電影有着非常非常深厚的個人感情,但正因如此,我才更覺得自己有必要在本文中還原這部電影本應呈現給我們的面目,并剖析本片所具有的諸多問題。其實,本人在私心上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莫阿娜帥!毛伊賤萌!LMM的歌好聽到沒邊!然而,在摒棄個人情感後,我對這部電影的最終評價是:質量尚可,難以擔當“傑作”之名,稱之為新世代公主電影三部曲中的墊底作也不為過。

盡管本片有着諸多可圈可點之處——對白的搞笑水準堪稱是公主電影曆史之最、「You’re Welcome」作為角色歌而言簡直不要太神,但正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本文接下來的部分還是會将重點放在本片的一大關鍵問題上:為什麼本片總給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割裂感?

第一層割裂感主要體現在影片前後部分的畫風轉變上。本片前半部分對莫阿娜和父親關于出海問題的争吵給予了極大的筆墨,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和「冰雪奇緣」一起争奪奧斯卡的「瘋狂原始人」——主打父愛和子女心理成長過程;但到莫阿娜的祖母去世後,整部片子畫風突然一轉,俨然成為了一部搞笑海洋公路片——聚集夥伴、打怪奪寶、途中持續性插科打诨。而作為“父女矛盾線”和“使命召喚線”之間轉變契機的“祖母離世”事件也顯得極為突然,似乎編劇到了這個地方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繼續寫下去了,于是隻好如機械降神一般安排出這樣的戲碼以蓋過父女之間眼看就要無法收場的矛盾沖突,以祖母遺言的名義強制安排莫阿娜出海。

盡管出海後的劇情部分——極為傳統的“英雄之旅”配置——或多或少有些落于俗套,但是在LMM貢獻的精彩角色歌與宛如相聲一般的搞笑對白的拯救下,至少還算得上是中規中矩。唯一值得诟病的地方在于:用于增進莫阿娜和毛伊感情、驅使兩人共同達成第一個小目标的第一場戰鬥——卡卡穆拉(椰子怪海盜)之戰意義不明。為什麼一定這裡要是一群椰子怪呢?為什麼在全片任何地方都沒有提供海面上會出現海盜(并且還是椰子成精了)的世界設定的情況下,這裡會突然出現一群海盜攔截正要出發的莫阿娜和毛伊兩人呢?根據我個人的大膽推測,其出現過程大概是這樣的:這一幕需要設定一個外部矛盾,好讓主角兩人統一戰線→好吧,那設置一場戰鬥吧→實在想不出别的戰鬥創意了,既然發生在海上,那就跟海盜作戰吧→單純的海盜太沒創意了,要不就讓椰子們成精當海盜吧→Got It!于是,成片中便有了這個全片唯一尿點——卡卡穆拉之戰。另外,老實說,“海盜之戰”的橋段在前幾年就已被「冰川時代」玩過了,這段戲怎麼看都是個不折不扣的Filler,而Filler橋段對于自「魔發奇緣」以來日益精益求精的公主系列而言,顯然是完全不被容許的。由此以管窺豹便可看出:留給制作組打磨「海洋奇緣」的時間實在不多。當然,這還并不是本片“欠打磨”特性唯一體現出的地方——

第二層割裂感則體現在:本片出現了迪士尼公主電影史無前例的“跟班雪藏”狀況。熟悉迪士尼公主電影的朋友都知道,每個公主都配有那麼一兩個話痨好動、足智多謀的小跟班,來彌補文靜、内斂的公主在鏡頭和語言表現力上的不足,例如:灰姑娘的裁縫小老鼠、小美人魚的塞巴斯汀、木蘭的木須、樂佩的帕斯卡和馬克西姆、艾莎和安娜的雪寶等等。在本片的開頭部分中,恐怕大部分觀衆都以為,在本片中擔此重任的會是多愁善感的小豬胖胖和蠢萌蠢萌的公雞憨憨。由于兩者在智力水平上的差異,胖胖顯然比憨憨更适合作為主要跟班,而憨憨則僅僅負責提供賣蠢笑料就好。可誰曾想,莫阿娜出海後,隻有憨憨因為躲在了船艙裡而陰差陽錯成為了唯一的跟班,而胖胖則從此消失,直到影片末尾才匆忙在大結局中露了個臉。 顯然,隻在影片開頭一小部分出現的胖胖并不是以善于刻畫深入人心的配角而著稱的迪士尼會在當家招牌電影中有餘裕塞入的角色。因此,造成這一慘狀的原因無他,恐怕隻有在“本片遭遇了堪比「冰雪奇緣」那樣的史詩級劇情修改慘劇”的情況下才解釋得通。

據此可以推斷出,在原先的劇情中,胖胖本應參與到莫阿娜的這一“英雄之旅”由始至終的全過程中,然而,制作過程中劇本出現了大幅度變更,後續劇情中已不再适合同時加入“蠢萌雞”和“多愁善感豬”這兩個跟班,于是才使得胖胖戲份慘遭閹割。此時,結合上述論斷——本片後續打磨時間不足——不難看出,胖胖在前期的戲份已來不及進行删減,這才導緻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角色的尴尬地位。

對于大部分娛樂作品而言,半路大刀闊斧修改劇本都是成品質量悲劇的最大起源。盡管在本片中,制作組已經盡最大努力讓本片顯得劇情凝聚、主旨統一——畢竟是功底深厚的迪士尼啊,隻可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相比同樣是經曆過劇情大幅度變更的「冰雪奇緣」,欠打磨的本片所體現出來的割裂感還顯然不止于上面提到的兩處——

第三層割裂感則體現在:全片極度統一的主旨與空虛的主旨内核之間的矛盾上。我本以為「冰雪奇緣」通過歌詞、暗喻等各種途徑來強調影片主旨上的技術已是登峰造極,結果「海洋奇緣」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差直接把寫有“本片主旨:Know Who You Are”的白闆貼到觀衆臉上了。具體表現在:歌詞上,相關主題不斷重複出現——「Where You Are」「We Know The Way」和「Know Who You Are」的歌名、「You're Welcome」中的“Just my way of being me”、「I am Moana(Song of the Ancestors)」中的“Do you know who you are”等等不一而足;情節上,在正反兩方分别制造隐喻——正:特菲提認識到真正的自己後(讓特菲提之心歸為原位)恢複正常,反:螃蟹怪以外物來定義自己,反被外物所束縛。就連棄曲「Warrior Face」,其主題也是毛伊教導莫阿娜使用氣勢上的外在僞裝來把自己變成“自己所不是”的人。(謝天謝地這首歌被砍掉了,要不然本片簡直就可以以原聲帶歌名排成一篇小作文了)

在對于影片主旨的闡述上,本片發揮得就好比高考滿分命題作文一樣得心應手。當然,對于經曆過“劇本手術”陣痛的作品而言,将影片所有元素向主旨的高度整合也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修改劇本所帶來的種種遺留問題,因此,無論是從信息傳達的高效性,還是掩蓋打磨時間不足問題的功能性而言,主旨的高度整合對于本片而言都是一項絕對的加分點。

然而,關鍵問題在于,影片主旨上的一緻反而使得其内核的空洞性更為凸顯。莫阿娜在影片後半段終于了解了“Who am I”并堅信自己就是被海洋所選中的人,但觀衆還是不免會困惑:為什麼海洋所選擇的一定隻能是莫阿娜而不是隔壁島嶼上酋長女兒張阿娜或是李阿娜?

其實,這一原因在片中有進行過闡述,但所給出的原因實在難以令人信服——或者不如說,這個原因隻适合用于解釋本片所自帶的政治隐喻。在莫阿娜和毛伊所讨論出的原因中提到:當初是莫阿娜的祖先發現了這些島嶼并将它們聯系在了一起,現在神明之所以選中莫阿娜,是希望她能夠重新像她的祖先那樣将這些島嶼重新聯系在一起、恢複海洋的安甯。結合本片的上映時期正好是2016年年底美國大選期間、女性主角設定以及LMM的其他作品(「Hamilton」)中的愛國情懷(這一點略微有些牽強了……),不難聯想到“島嶼”、“特菲提”和“莫阿娜”在現實政治環境中的指代……由于個人實在不太接受迪士尼把當家公主片變成政治觀念的娛樂載體,所以既不願意完全相信本片的這一政治隐喻(畢竟誰願意接受和民族英雄花木蘭并駕齊驅的第十四位迪士尼公主莫阿娜居然代表了現實政治環境中的某一位落選總統呢?),也不想在這一話題上再多探讨。如果撇開這一政治隐喻,片中所給出的“為什麼要選擇莫阿娜”這一理由則顯得十分牽強。這才造成了開頭所提到的本片空洞的主旨内核與無處不在的點題内容之間的割裂感。

說到這裡,我們便已大緻可以肯定,「海洋奇緣」在制作過程中的确經曆了一些劇本上的變動。在打磨時間的限制下,這些變動導緻了影片前後畫風的脫節、部分角色的删減不完全和脫離政治隐喻後便顯得空洞無物的主旨内核。除了上述的相關推斷之外,官方洩露出的兩點信息也可以證實我們的上述推斷。

首先,莫阿娜曾有六個弟弟,在原先的劇本中将會描繪童年時期的莫阿娜和弟弟在海上賽舟的情節,但由于這一設定将會使得莫阿娜在出海前就已熟練航行技巧,從而抹殺了現有故事中毛伊教導莫阿娜航行所引發的化學反應,因而最終被删減。

其次,在官方OST中有一首莫阿娜的歌曲名為「More」。根據其歌詞内容和風格可以看出,這首歌最終被替換為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How far I'll go」。在歌詞上,「More」更多強調的是莫阿娜在祖母的影響下對于大海的探索。因此,被替換的原因可能是後來劇情主線被改為了“了解自己+使命召喚”,「More」的歌詞内容已不再适合新的劇本,因而才有了現在的「How far I'll go」。

盡管未能得到在大熒幕上正式露面的機會,但「More」卻是所有迪士尼棄曲中我最中意的一首,而「How far I'll go」卻隻能算作是「Let It Go」的模仿品。迪士尼在「冰雪奇緣」中看到了一首靈魂性的角色曲對于票房的影響力,于是打算在「海洋奇緣」中也如法炮制一首類似曲目。從票房結果上而言,迪士尼的如意算盤應該是成功了一半,但從曲目的本身質量來說,「How far I'll go」注定無法與「Let It Go」相提并論。「Let It Go」的精髓不在于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流行化的結構,而在于曲目本身和劇情與人物情緒的契合,尤其是曲目前後比對所産生的迅猛的情緒張力。而「How far I'll go」既沒有在曲目前後産生情緒張力,也沒有伴随着人物的顯著行為,因而,從作用上而言,這首歌更像是「花木蘭」中「Reflection」和「魔發奇緣」中「When Will My Life Begin」的結合體——在影片開端(「How far I'll go」的第一次出現早在第一幕的中段)點明人物動機和内在矛盾,并作為後續行為的引子。

相比之下,僅僅就Demo而言,無論是曲子的律動感、層次感還是情緒張力,「More」和「More(Reprise)」的組合都要稍顯勝出一籌。事實上,如果僅僅是因為劇情的話,由于歌詞還有修改的餘地,「More」絕對不至于被砍掉。所以真正讓「How far I'll go」上位的主要原因還是:迪士尼太Eager for More以緻于恨不得馬上有一首「Let It Go 2.0」來幫他們斂财了。由此看來,迪士尼的貪欲導緻「More」被砍掉還真是諷刺啊……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最終的推論:原先的影片主旨并不是Know Who You Are,而是Eager For More以及由此所引發的家庭關系問題的解決——是不是有點像「勇敢傳說」和「瘋狂原始人」?不得不承認,此類題材可能更加适合由皮克斯來诠釋。也許是為了不和探讨類似問題的「瘋狂原始人」撞車,或者是配合2016年美國大選迎合某種政治訴求(如此一來,沒時間打磨的原因也說得通了),總之,制作組放棄了将這款作品打造成類似于「冰雪奇緣」那樣的傑作的決心,而是在中途猛調頭之後盡最大努力把成品打造成尚可的佳作,甚至于猛地看上去毫無“劇本手術”痕迹。這便是我對于“「海洋奇緣」如何變成現在這番模樣”所做出的推論。

當然,盡管本片現在的樣子或多或少讓人介懷,但是,如果不往政治隐喻方面考慮的話,莫阿娜在本片中的塑造——尤其是考慮到本片劇本經曆過大手術的前提下——不可謂不成功。即使是在極具突破性的「冰雪奇緣」中,安娜仍然囿于王女身份,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曆代公主所特有的“真愛氣息”。而在「海洋奇緣」中,莫阿娜将對于“公主”這一話題的探索維度已經進化到了連性别都已經完全不重要了的地步——莫阿娜是男是女影響ta繼承酋長之位麼?影響ta從祖母哪裡接受教誨麼?影響ta帶領毛伊歸還特菲提之心麼?并不。因此,從這部片子開始,迪士尼公主系列可以說是正式宣告其教化範圍從小女孩擴張到了所有人——公主系列電影不再是家長用來對小女孩進行道德教化的早教課本,而是所有有需求的人們追尋自身精神獨立和自由的指路明燈。所以,如果你現在還喜歡着迪士尼公主電影系列,不要為自己感到羞恥,你隻是有一顆追求自由、獨立和善良的内心,迪士尼永遠為這些在主流電影中難覓栖處的人們敞開着灰姑娘城堡的大門。


由此,從「白雪公主」所開啟的迪士尼公主電影評測就這樣畫上了句号。當然,這并不意味着這一類文章的完結,日後新公主電影以及個人感興趣的迪士尼電影上映後也會在此進行評測。下一次的評測内容将是本系列的番外篇——未能被正式劃分至公主電影系列中的非典型公主電影「魔法奇緣」,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