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大于故事
聽說這部《南方車站的聚會》在電影節上獲得了一緻好評,其中的暴力元素連昆汀都贊不絕口,但是說實話,在電影院裡看過之後,總覺得差強人意,不太喜歡。
想來想去,還是覺得這電影太磨叽。
緩慢的鏡頭,糾結的劇情,留白的台詞都讓這部電影顯得有些冗長。
導演刁亦男的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他的電影風格很特殊,有華語電影中難以得見的獨特氣質,這部《南方車站的聚會》是他的第三部劇情長片,在風格上和上一部《白日焰火》一脈相承。
比起上一部注重懸疑與偵破的《白日焰火》,刁亦男又一次走了一條相對創新的路:以風格為核。
我們看的電影都是傳統的叙事電影,即使有了什麼明線暗線,碎片拼接等等這些創新,但是在結構上還都大緻遵循時間線用故事推動劇情發展,用情節去創造節奏,觀衆的體驗随着劇中人物的經曆起伏不定。
但是這部電影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記住的并不是其中的某個台詞和劇情,而是一個又一個亮眼的鏡頭。
光怪陸離的城市
既然是黑色風格的電影,那鏡頭就不能不提。
影像上,整個電影的大部分場景都是黑夜,建築物上的霓虹燈光影交錯猶如幻夢,為寂靜潮濕的黑夜顯得光怪陸離,各種人物在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都有屬于自己的色彩。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個鏡頭,就是再影片快結束的時候,周澤農在樓裡逃跑,慌張的他向着遠處跑去,但此鏡頭的焦點卻在一面牆上,我們聽着他的腳步聲越來越遠,而影子卻越來越大。
還有一個鏡頭就是通過幕布将周澤農和劉愛愛隔開,兩個人的影子投在布上扭曲而又美麗。
真實的暴力
作為黑色風格的電影,暴力一般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喜歡暴力血腥場景的朋友肯定不少,我們看慣了番茄醬亂飛的飚血鏡頭,如同油畫般美的實在是少見。不止我一個,但在華語影片中,這樣的鏡頭實在少見。
而在《南方車站的聚會》裡就有幾個這樣“以血作畫”的鏡頭,最突出的就是周澤農被抓之後在屋裡的打鬥,長柄雨傘直接把人捅穿,雨傘打開血漿噴灑而出流得哪裡都是,透明的雨傘鮮紅的血漿視覺沖擊力非常強。不是刀槍,而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物品這讓暴力顯得更加突如其來更加日常化。
在那個名叫社會的叢林
電影裡有一幕是廖凡飾演的刑警隊長,跑到叢林裡搜索周澤農,這一幕在我看來像極了他們生活的那個社會。
在這個社會裡人像叢林裡生活的動物,一切都靠本能活着,他們所謂的生猛和狠辣都是自己為了更好的活下去的手段。
雖然愛情、友誼、道德在這部電影裡是被懷疑的,但是它又在一些不經意的地方細微的描述了這些東西。
比如影片一開始周澤農盯着自己手上的紋身發呆。後來劉愛愛第一次去見楊淑俊的時候,楊淑俊聽到周澤農之後用力的摩擦自己的手。在我腦補來看,這是證明了楊淑俊手上也有一個這樣的紋身,證明了愛情的存在。
越是陰影裡,光越珍貴
其實說了這麼多,隻是公正的評價一下這部電影。
感覺總體來說電影還算及格,但是我并不算太喜歡。
如果說不願意接受這種這個風格的朋友,建議還是不用去看了。
在這個言論自由的時代,尤其在日新月異信息繁雜的當下。對于電影我們沒有必要去迎合,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性,喜歡的就是喜歡,不喜歡的别人說得再好也無濟于事。如果說連對不喜歡的電影都沒有辦法說出口的話,那太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