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貓小姐

金球獎剛剛過去不久,《别告訴她》意外打敗大熱影片《婚姻故事》,女主奧卡菲娜(Awkwafina)獲得最佳女主角。有獎項的加持,這部在去年上映兩天就被撤檔的電影,終于在2020年1月10号中國上映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由華裔導演王子逸執導的中國家庭題材的電影,意外在北美掀起一陣熱潮。北美上映期間,它曾創下首周單個影院平均票房超過《複仇者聯盟4》的好成績。
和北美的一緻好評相反,影片在中國的口碑呈現兩極化,有的覺得這是一部反應真實中國的電影,有的卻覺得電影存在醜化中國的現象。其實王子逸拍攝的正是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個真實故事,不能說是刻意醜化,影片所呈現的就是她的主觀感受。
電影最大的主題是東西方文化差異,但因為王子逸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缺乏對東方文化的理解,所以影片中所有的文化碰撞都顯得淺顯,這也是電影在中國遇冷的一大原因,淺薄,無趣,經不住細嚼品味。
然而在東西文化隔閡下,電影卻由另一條線,牽起了大家共有的情感,這條線就是——愛。也正是這條線,為影片拉回不少分數。或許我們無法認同對方的做法,但是因為感受到彼此對親人的愛,從而學會理解。
不管明面上我們怎麼敵視對方,回歸到生活與愛這樣的人生主題,人類的情感終歸是互通的。
愛,永遠是人類的粘合劑。

一個關于欺騙與愛的荒誕故事
故事很簡單,Billi的奶奶去醫院查出癌症晚期,已經移民國外的大兒子、二兒子得到消息,馬上攜同一家老小從美國、日本趕回去見她。家人害怕大家突然回去,奶奶會察覺異樣,于是想出一個主意,由移民日本的大孫子假借結婚的名義,将大家“合乎情理地”召集回去。
Bili正是定居美國的二兒子的女兒,8歲随着父母移民,和奶奶關系很好。知道家人隐瞞奶奶病情的做法,她并不贊同,但還是刷信用卡買了回長春的機票,假意參加表弟的“婚禮”。
長春奶奶的家頓時熱鬧起來,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論起喜酒的細節,雖是辦喜事,言語間盡顯苦澀之情。飯桌上看着大家拼命掩蓋真相的樣子,Billi幾次想将真實情況告訴奶奶,話到嘴邊還是忍了下去。
Billi和家人就隐瞞奶奶病情的做法出現意見分歧,回家之旅成了東西文化碰撞的旅程。Billi覺得奶奶有知道病情的權利,從小受東方文化熏陶的家人卻一緻反對,大伯認為,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恐懼。意思是奶奶知道病情會加速她的死亡。
最終大孫子的婚禮還是如期舉行了,奶奶非常歡喜地參加了婚禮,和許久不見的老戰友侃侃而談,一場喪事變成喜事,這幕具有中國特色且充滿荒誕性的戲劇真的發生了(現實中這件事情也是真實發生的,為了瞞住導演的奶奶患癌的消息,他們策劃了一次假結婚)。

然而結局頗為意外,有人說這是為了政治正确而拍的電影,正正相反,美國的政治正确都是新潮戰勝腐朽,人文精神必須戰勝腐朽文化,就連李安的父子三部曲《喜宴》《飲食男女》《推手》的結局都是以父親的妥協作為結束,按照這個邏輯,這個結尾理應是美國的尊重人權戰勝東方的隐瞞真相。
王子逸給的結局卻是,Billi仍舊不能理解隐瞞奶奶病情的行為,卻在奶奶将要發現真相時,第一個沖出來保護這個謊言。最後他們一家回到美國繼續生活,而蒙在鼓裡的奶奶直到六年後還活得好好的。
這個決定是好是壞,影片沒有給出答案,這也是王子逸想客觀呈現的,雖然侵犯了奶奶的人權,卻也讓她樂觀的活到現在。生命的延長是否和家人的隐瞞有關,我們不得而知。真相真的那麼重要嗎?這值得我們深思。

謊言中藏着愛
這部講述中式親情的電影意外地受到外國人的追捧,不少外國人看完都表示很感動。
NPR主播史蒂芬·湯普森(Stephen Thompson)看完電影說,一開始很抵觸一家人隐瞞奶奶的做法,到了結尾開始理解他們。
能夠讓經曆不同,教育不同,觀念不同的人到最後對我們的行為産生理解,最主要還是因為影片傳遞出的感情讓大家産生共振,就像我最開始說的,回歸到愛與生活,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
Billi從小接受的是美式教育,認為人權高于一切,即便是病入膏肓的病人也有權知道自己的情況,并且決定最後的時光怎麼度過。
所以美國人拍出了《遺願清單》這樣的電影,一個知識淵博的黑人汽車工人卡特·錢伯斯和一個億萬富翁愛德華因同患疾病而住進同一間病房,愛德華意外發現了卡特寫下的生命中尚未完成的願望,他決定幫卡特實現這些願望;兩個重病的男人開始了實現夢想的瘋狂之旅,最後卡特無憾地離開人世,而目中無人的自大狂愛德華在這個過程中也學會如何去愛。

西方人覺得隻有這樣的結尾才算完美,一個人在生命将盡時能夠實現了未完成的心願。而東方則是畏懼死亡,甚至害怕面對死亡,不僅害怕面對自己的死亡,也害怕面對親人的離世,所以對病重的親人,我們一緻口供,說出“你沒事”這樣善意的謊言。
《别告訴她》中家人不敢告訴奶奶時日無多的真相,姨奶奶說,不是不說,隻是現在還不是時候,到了那一刻會告訴她的(那一刻,大概就是奶奶自己發現的時候)。姨奶奶的話很熟悉,生活中我們都有過相似的經曆,就連很多電影都有相似的橋段。
《小小的願望》中高遠患上肌肉萎縮症,醫生診斷出時日無多,這個噩耗他的爸媽不敢告訴他,一直騙他說沒事,最後是他自己猜出的真相。

電影翻拍的是韓國的《偉大的願望》,原版中也有這個橋段,可見整個東方文化就是如此,收到不好的消息,都會選擇不告訴TA,而這個TA,就是我們最愛的人。
正因為是最在乎的人,所以更加小心翼翼,不想他們知道任何不好的消息,也不願意他們經曆任何不好的事情。這種無法說出口的情感遠比《别告訴她》中大伯口中的“東方講的是集體”要來得深刻。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開不了口的瞬間,場景不一樣,感情卻是一樣的。
在外打工曆經波折的兒子,春節回家笑呵呵地和父母說,自己在外面過得還行;日子過得幹巴巴的女兒,會給父母寄上一筆生活費,然後口吻輕松地說:“爸,你别省着,買點好吃的去吃,我還有錢花”;《新喜劇之王》中的如夢在片場當臨演被各種欺負,接到母親的電話卻說,同事都對她很好,導演很器重她。
這些說不出口的話,正正藏着我們的真情實感,東方人不習慣說出愛,隻是将情感藏在心裡,藏在一句句充滿愛的謊言中。
Billi的家人對奶奶表達愛的做法我們深以為然,而西方人以及Bili雖然不認同這種做法,卻在影片結尾感受到家人的這份情,從不解慢慢變成理解。
愛,終将讓我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中國的那些傳統文化
電影除了“假辦一場喜宴來掩蓋悲傷的真相”這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故事情節之外,還有很多地方也體現了中國特點,但也因為過于真實,且對我們文化的淺顯認知,讓一些中國觀衆感受到到冒犯。
最經典的一場戲是家人吃飯的大戲,在中國文化中,吃飯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大事。中國人的情感都體現在飯桌上,比如除夕晚必定要準備一桌豐盛的晚餐,一家人必須圍成一圈坐在一起,這寓意着團團圓圓,人丁興旺。
Billi全部親戚都聚到長春,這是非常難得的時刻,所以電影裡也有圍桌大餐,隻是餐桌上觥籌交錯,暗濤洶湧,小姑直接問Billi在美國有沒有賺到100萬,挑起這場飯桌矛盾。我明白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雖然中國式長輩喜歡打聽别人的薪資,但也不到如此誇張的程度,難怪一些人看了之後覺得不适。

再比如中國的哭喪文化,專門請人來哭喪,是為了表達我們對已逝親人的不舍,而不是為了顯示我們自身有多悲傷而假哭。媽媽對Billi說,她爸爸去世的時候,她的親人強迫她必須哭出來,為了彰顯她的孝心,這體現出導演對中國哭喪文化的片面理解。

哭喪确實是中國人表達孝道的一種方式,卻不是我們被迫對外表演的環節。我們從不強迫親人哭泣,正因為不強迫親人哭泣,才會聘請專業的代哭團隊來聊表孝意。
不可否認這部電影對中國的刻畫有點片面,沒有深入展現出中國博大的文化根基,但它也是迄今為止美國電影中拍出的最真實的中國,當然這個“真實”離我們的認知還有一些距離。
對于裡面的一些中式情節,中美兩邊的看法有很大的區别,我們因為這些細節而吵翻天,有的說好,有的說不好。
然而最終讓我們達成一緻的,就是這場鬧劇裡面的親情,不管外面吵得多兇,對于愛的體會,能讓大家最終平和地互相理解。
-END-
版權聲明:
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