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絡

3億多票房,豆瓣評分9.0。

小制作、文藝片、小語種。

5月,世界被她點燃。

她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部影片憑借着影片所展現的深刻話題:生而不養,何以為愛,何以為家?打動了無數的觀衆,也應當被視為黎巴嫩版的《媽媽再愛我一次》。

影片講述的12歲少年贊恩,生長在逼仄肮髒的貧民窟裡,每天耳朵裡充斥着父母的怒吼和周圍亂糟糟的生活環境,一家人過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生活窘境,費恩的父母卻生育了7個子女。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還把費恩的11歲妹妹嫁給了一個30多歲的超市老闆為妻,幾個月後因為懷孕流産而死去。在外面流浪的費恩,因為要回家找自己的出生證明而意外地聽到這個消息,憤怒之餘用刀刺傷了超市老闆而被捕入獄,并被判5年徒刑。


...

圖片來自網絡

他在少年監獄中看到一個電影節目,毅然打電話給節目主持人要求控告父母。由此,他的故事也為無數人所知曉。

這樣基于真實故事改變的電影,據介紹是導演用了5年的時間,其中有3年的時間都是她深入貧民窟、拘留中心、少年監獄後形成的。

因此,這部影片的藝術真實堪比紀錄片。難怪很多觀衆看後,都贊歎這部影片的生活真實。影片所展示的黎巴嫩社會底層的兒童生活,其實也不是孤立的。

如今,依然飽受戰争之苦、動蕩之苦的國家,還有很多。社會動蕩,首當其沖影響的是兒童。

影片中,我們看到費恩流浪生活的艱苦,都讓人難以想象。這樣一個12歲大的兒童,卻因為流浪幫助照看一個1歲多一點的嬰兒,還得給嬰兒喂奶。

他拖着疲憊的皮包骨身軀,在街道上流浪、覓食、尋求幫助的畫面,直擊觀衆的心房。


...

圖片來自網絡

電影是沒有國界的,不管是來自哪個國家的電影,隻要是打動了觀衆,都應當是成功的藝術品。

而這部影片為何能以真情打動所有的觀衆,道理很簡單,導演對這部影片事先的準備,過程中的高度投入和認真,使得這部影片異軍突起,讓人過目不忘。

我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電影大國,年産900多部影片,每年卻隻有幾十部佳作。

年産影片僅有45 %可進入影院,而這45 %的作品中,還有一少半進入影院隻能放映一兩天便被撤下。

造成這個原因的關鍵,還是創作者對影片的劇本重視不夠,缺少精雕細刻。而在制作中,也常常是以快取勝,缺乏對生活的提煉和打磨。

尤其是反映當代火熱生活的藝術精品從質量上和數量上都遠遠不夠。

而《何以為家》的票房逆襲,也在提醒我們,唯有以真情對待藝術,對待生活,向生活礦藏要素材、要故事,才能最終赢得觀衆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