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譚是一部根據蝙蝠俠改編而來的電視劇,時間設定在蝙蝠俠父母被槍殺後到布魯斯韋恩蛻變為布魯斯韋恩-蝙蝠俠為止。故事主要講述的是蝙蝠俠的夥伴之一戈頓警探保衛哥譚,還有各路怪人壞蛋與布魯斯韋恩共同成長的故事。
以上内容不過是該劇的劇情簡介,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開始期待戈頓俠将如何在本片與各路妖魔鬼怪鬥智鬥勇破案闖關了,第一季也确實是這麼個調子,然而随着怪力亂神登場越來越多,本片作為一部标準的刑偵片也越來越拉跨。戈頓的破案方式主要靠哈維和企鵝的人際網、法醫與科學搜查官的機械降神、直覺還有堪比壯年蝙蝠俠的搏鬥技能,可以理解為武鬥派唯心主義刑偵故事,基本跟邏輯推理解迷啥的沒啥關系,雖然本片确實出現了謎語人(笑)。
本片作為刑偵片拉跨的主要原因就是怪力亂神太多,反派平均死兩遍而且複活的手段方式後果不盡相同、心靈操縱、精神控制和變臉、僞裝、克隆等手段層出不窮,導緻本片違反了推理十誡中一個基本原則:不要出現中國人。當然這跟種族歧視啥的沒啥關系,主要是隆納德諾克斯在1920年代寫下 推理十誡的時候,中國人可以飛檐走壁、發功發波等超能力被視作理所應當,運用到故事裡自然會造成對推理的破壞。哥譚這部電視劇也不例外,第一季的時候還基本沒什麼牛鬼蛇神,随着時間推移,蝙蝠俠成長,各路異鬼怪人也差不多要突變到完全形态準備好迎接蝙蝠俠的到來了,超能力在故事中的比重急劇增加,為難死了肉體凡軀的哥譚市警,第一季的傳統警匪片布局基本崩潰。
當然本劇傑出的編劇也清晰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主動地将推理要素和警匪要素淡化處理,将越來越多的筆墨投注在哥譚市悲慘的勞動大衆與小混混們是如何被吃人的哥譚市一個接一個變成了漫畫裡萬惡不赦的大壞蛋的。不得不說這部分的描寫相當成功,最典型的就是被大家一緻稱贊的企鵝人與謎語人的誕生。很多沒有超能力的角色,以及有超能力之前的角色的塑造也頗為成功。冰人和火人的故事頗令人歎息,可惜兩人有了超能力之後就徹底成為了龍套,跟着其他角色盲目鬼混,等着蝙蝠俠長大後飛出來扁他們。
當然,受限于美劇啥片都要咬牙拍無數季的行業弊病,本劇到了第三季和第四季,大量角色的成長和變身已經基本接近尾聲,于是便不得不靠互相談戀愛、互相鬥争換着當大哥等方式強行拖延劇情,這種處理方式也得到了觀衆的一緻批判。不過盡管本劇的這種處理方式在審美上是失敗的,但卻說不定意外貼合作為本劇時間背景的80~00年代。之所以說80~00年代是因為本劇既出現了電腦和轉基因還有暗示海灣戰争的台詞,也出現了翻蓋手機、打字機和明顯過時的車輛、着裝時尚和裝潢,甚至是暗示越南戰争的閃回。創作團隊通過有意模糊哥譚的具體年代,從而為20~40歲的蝙蝠俠漫畫長期讀者,創造出了一種不僅是“蝙蝠俠之前”,更是“現在以前”的懷舊氛圍。
當然無論哥譚這部電視劇發生在哪個年代,這都是一個沒有tinder,沒有Facebook,沒有暗網的時代。新舊老大的接替需要通過喽啰們跑腿通知和謠言的傳播才能實現,報紙與電視主宰媒體,在這種時代裡社交圈不可避免地是有限而狹窄的,殺光前一任老大的手下君臨哥譚是個方案,但你不能像今天一樣直接在Facebook或暗網上招攬新的恐怖分子,繼承前任的關系網在這個時代顯然是更合理有效的選擇。諸如設定在2020年的《眼鏡蛇》一般的現代電視劇那樣通過Facebook找到跑到其他州的老相好這種事情顯然不會發生。
更進一步地說,我們對哥譚中這種熟人小圈子内部換來換去談戀愛,換來換去統治哥譚的安排在審美上的不贊同,就完全是因為劇中描寫在美學上的失敗嗎?不見得。也許經過互聯網改造的人際關系的拓撲結構已經使得我們無法再去理解和欣賞前互聯網時代的人際關系,就像有很多人忍不了同樣設定在“現在之前”的《傘學院》這部電視劇中,角色之間找人甯死也不肯發消息打電話的設定一樣。
最後再補充一點,飾演小布魯斯韋恩的大衛馬祖的演技比較垃圾,雖然後期有些進步,但我希望他以後不要伸着脖子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