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部電影《小醜》,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男主人公亞瑟原來是一個善良,想帶給人們歡笑的小醜,但是到了後期他被生活一步步推向了深淵。他從一個受害者變成了殺人者,從一個悲劇的受虐者變成了一個喜劇的施暴者。他的悲劇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于身邊那些目睹了生活不如意的弱者的悲劇,明明有能力幫助他們卻毫不關心他們的死活的,那些自私自利的被取悅者。他們沒有任何的同理心,明明取悅者隻是希望得到一點點的尊重,一些由衷的慰問便足夠了。就是這樣一點期待都被現實打破,不少人冷眼旁觀,甚至出言譏諷,進一步将這些弱者推入地獄。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事情發生,某知名高校的大學生殺死了室友。當然,這個殺人者自身的心理也有問題,過于偏激,但是也絕對離不開室友日積月累的嘲諷與漠然。其中隻有一個室友幸免于難,他說那個室友曾經幫他帶過飯,就是這樣一點溫暖,他記在了心裡,最後放過了他。生活中有很多“弱者”,他們可能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可能家庭條件不太好,可能身體有些缺陷。我們應該帶着同理心與人接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他是你,你受到到這樣的惡意這樣的冷淡,會好過嗎?
學會傾聽他人的聲音,與他人共情,你永遠不知道你不經意的言語行為,可以拉回多少個在深淵邊上的“亞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