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梅的原創作品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你還記得美國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曲——寂靜之聲嗎?
一部美國曆史上的重要倫理電影《畢業生》在長達十幾年的封鎖後,終于解禁了。我是這個解禁電影的幸運觀衆,我有幸在2001年下半年四五月份的某個周内的晚上,看到了給我的聖神和肉體啟蒙的電影。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一開始就伴随着西門優雅,低沉,仿佛訴說,又在回憶的歌聲,電影的畫面和主人公保持着行動和思想上的一緻。自從我第一次聽到這樣優美的在訴說着曆史,在暢想着未來,又有飽嘗生命旅途之苦,仿佛明天死神就會來臨,今天是最後的向上帝最後訴說和祈求饒恕過犯的最後機會。
美國人在在20世紀70年代陷入了越戰的泥潭,國内經濟收到石油危機的影響,遲滞了經濟的發展。年輕一代即便是像主人公這樣畢業于常青藤,自己生在社會上流的青年人也擺脫不了内心的迷茫和虛空。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主人公本受到了一個風流的羅賓遜太太的誘惑,就和這位風流的羅賓遜太太有了一夜風流。而主人公同時喜歡這位太太的女兒伊萊恩,女兒伊萊恩的愛情遭到了母親的無情的瘋狂的阻止。于是,伊萊恩拒絕和本繼續前緣,成為男女朋友。
主人公本勇敢真誠的追求伊萊恩,一直追求女主人公到學校的宿舍,祈求得到伊萊恩的真愛。母親為自己的女兒伊萊恩準備了一場盛大的婚禮,男主人公本得知後,駕着車瘋狂的行駛在去教堂的路上,瘋狂地勇敢地把女主人公伊萊恩從莊嚴的教堂婚禮中拉回到自由幸福的世界。這是這部電影的梗概,是反應迷茫的一代人,被稱之為垮掉的一代人思想和生命旅程。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這首歌由西門和他的搭擋加蓬格爾唱起來的時候,我的内心孤獨的靈魂不知怎的,就被這首歌完全吸引住了,我仿佛成了這首歌曲裡所寫的是回憶,是憂傷,是希望,是無奈,是躁動不安,又渴望得到智慧和内心的甯靜。
直到昨天我在聽到寂靜之聲的時候,我身體的毛孔都被這首歌的靈魂感動着,吸引着,敲打着,震蕩着。仿佛在詢問我:“你的靈魂安靜嗎?你内心的黑暗還那樣的大嗎?你離死亡這麼多很近或者很遠嗎?你所珍藏的希望還在冬眠嗎?你熱愛的事情讓你高尚了嗎?你悲痛的心得到滿足了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聽着這首上世紀像珍藏了百餘年的德國紅酒,我仔細的品嘗着葡萄美酒的甘醇。仿佛吧我帶進了一個沒有光明的油畫世界,我隻看到了黑暗,憂傷,悲劇,困惑,壓抑,死亡和掙紮。我仿佛進入了蒙克這位偉大畫家的一副又一副《呐喊》的油畫中。
我站到了橋頭,靠近了無邊的黑暗和憂傷的恐懼。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是身處光明之中還是黑暗之中,是在白天還是在夜晚。我隻知道我成為了小孩子,我看到成年人醜惡的不包容,争吵,肉體上的撕打,流血和瘋狂的控訴的聲音。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個深處光明的人,一個對着明天滿懷希望和信心的人。聽到這首寂靜之聲的時候,你的悲傷真的就像埋藏在在地裡的什麼神秘之物,漂流蕩浮在你的心頭。我們靈魂裡的黑暗和悲劇被這首歌曲像靈魂的解剖手,無情的撕裂,拉出來從你的肉體和靈魂中。
你依舊可以看見一個無望的你,内心流浪的你,身無居所的你。兒時面臨死亡和被抛棄的心靈上的、肉體上的悲痛像閃電一樣刺透你的靈魂深處,讓你無處躲藏。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首歌曲的美妙就在于即便不依靠歌詞,單單憑着旋律你的心也會被敲碎,她的美妙之處就在于敲碎了你的心,又還回一個嶄新的你的心髒。你的靈魂被拉出來回見了死神後,又被她送了回來。仿佛,人可以不死,人可以沒有悲傷,可以沒有恐懼。
一切在痛苦和迷茫之後最終迎來了春天,無論這樣的春天是否依舊迷茫,無論這樣的春天你是都會帶着傷痛踏上新的征程,無論這樣的春天是否橡詩人描述的那樣富有生機滿了幸福和祝福?!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和文字為作者本人版權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未經本人同意,必将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