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該作品是由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編劇并執導,于1994年在法國上映,不得不說,該片的誕生曾轟動了當時整個時代,觀衆無不被電影所傳達的那份溫情所感動,影片上映之初也被打上了“愛情”的标簽,在多數看衆的眼中,該片也成為了一部經典的愛情片。

...

在我初看影片之時,也是抱着看愛情片的态度去觀賞的,但直到我看完全片,我才發現,它并不隻是愛情片那樣的簡單。确切地說,我從中發現了很多其它東西。

...

12歲的少女瑪蒂爾達是學校的問題少女,她的父親生活作風糜亂不堪,因此瑪蒂爾達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姐姐,姐姐對她态度十分惡劣,時常大打出手,而她的後媽,她姐姐的親生母親,在面臨兩姐妹的矛盾沖突時自然更偏袒姐姐,他的父親不務正業,靠毒品走私為生,自己也時常吸食白粉,同瑪蒂爾達的姐姐一樣,對待自己的女兒經常用暴力解決問題。一家五口人,唯一讓這個可憐的女孩覺得欣慰的便是她的弟弟,她将所有的關愛都給這個小弟弟,卻忘了自己也是個需要被關愛的孩子,兩個人在這個冰冷的家庭中互相取暖,勉強度日。

...

或許是上天可憐這個僅12歲的孩子,讓她遇見了外表冰冷,内心卻十分柔軟的殺手萊昂,萊昂是紐約的職業殺手,他的“清潔”手法神出鬼沒,殺人于無形,這個平常隻喝牛奶、定時健身的自律男人,在收留瑪蒂爾達的那一刻就已颠覆他以往的作風,瑪蒂爾達的家人死于一場毒品走私紛争中,萊昂在家中貓眼内看到了一切,直到瑪蒂爾達出現在走廊,瑪蒂爾達走向他的房間并敲響門求萊昂救她,他本可以完全不顧這個孩子的死活,因為他的工作性質,他很清楚多一件無關自己的事就會多一份危險,可是他靈魂深處的溫柔與善良又無法容忍看到一個12歲的孩子在他眼前死去,于是,他打開了那扇門。

...

當鏡頭在瑪蒂爾達含淚的臉上給出特寫,門開了,透過窗口象征希望的光束照在她的臉上,萊昂救了她,從這一刻起,兩個人的人生便注定不再平凡。

萊昂不是沒有糾結過,他深知自己在犯錯,在置自己于危險的邊緣,但當他将槍抵在熟睡中的瑪蒂爾達頭部時,他知道,他下不去手。萊昂就這樣收留了瑪蒂爾達,瑪蒂爾達教萊昂識字,萊昂教她做一名殺手,兩個人都從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純粹的感情,萊昂感受到了生活的樂趣,馬蒂爾德感受到了久違的愛,他們彼此互相關心,共同度過了短暫的幸福生活。

...

電影以獨特的手法,将萊昂的工作性質,沉穩,冷靜,冰冷的氣場用古典的音樂表現得淋漓盡緻,打破常規殺手激進的配樂,這緩慢的節奏反倒更襯托了殺手本應無情的本性與萊昂柔軟的内心。影片從一個别樣的角度,在一個犯罪模型的框架中加入對人性善惡的深度探索,這種厚重的表現形式,将男女主角的背景與二人的情感表現得更加立體,惹人回味,在緊張刺激的劇情演繹中透出電影的主旨與意義。

...

影片的前後對照戲劇性也極為強烈,萊昂因為初戀,殺了第一個人,走上了殺手這條路,卻也因為一個女孩死亡,結束了他的生命,這種開始與結束的因果都逃不掉為愛情犧牲的命運,着實讓人唏噓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萊昂在意識到自己可能兇多吉少的時候去找他的老闆湯尼,告訴他若今後自己死去,希望寄存在湯尼那裡的所有資産都可以給瑪蒂爾達,湯尼說請他放心,自己會比銀行還要靠譜,會好好保管他的資産并會遵守諾言,但當萊昂死後,瑪蒂爾達找到湯尼,湯尼卻還是用那套說辭來搪塞瑪蒂爾達,并告訴她不想再看見她,劇情演變到這裡,我的憤怒與悲傷不亞于萊昂被警察史丹菲爾設計害死的那一瞬間,人性的善惡在這部影片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憐的萊昂,用自己的生命在為他的老闆工作,而他的老闆其實一直在利用他,騙取萊昂用生命換來的金錢。

...

最後的瑪蒂爾達被迫走入收容所,在收容所的門樓,那些同樣是孤兒的女孩們坐在石階上抽着煙,不屑的看着瑪蒂爾達的畫面同樣讓我心驚,可憐的12歲少女,冰冷的家庭帶給她的黑色童年,已然成為她一生的陰影,在碰到溫暖的萊昂才體會到短暫的愛與快樂,在進入收容所的那一刻,瑪蒂爾達又會遇到些什麼呢,那些同樣在收容所的少女,又會怎樣為難新來的瑪蒂爾達呢,鏡頭的這個伏筆讓人不安,雖然并未道盡說明,可一切早在這不超過一分鐘的鏡頭中交待地明明白白。

...

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用獨特新穎的鏡頭表達,将圍繞大叔與蘿莉之間愛情的人性善惡體現得更加立體,突破傳統影視作品中常規的表達方式,運用不同角度劇情的轉化與恰到好處的配樂,令人感動不已,我喜歡這部作品的另一個原因便是,它是真實的,劇情不以童話故事般的結尾收手,劇情的整個發展直至結尾都是那麼真實地反應人性的黑與白,與當下社會現狀契合,我們并沒有看了一場灰姑娘變白雪公主的故事,而是感受灰姑娘在其自身命格中跳躍出的迷茫,悲痛,幸福與遺憾,這部作品,它是接地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