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語課》講了一個簡單而又震撼的故事:猶太人吉爾斯為了保命,對德國軍官科赫謊稱自己是波斯人。科赫為戰後在德黑蘭開餐館作準備,要求吉爾斯教他波斯語。為了活命,吉爾斯隻得将集中營2840個名字記住并改編成假波斯語。德軍潰敗逃跑後,科赫說假波斯語被海關識破,吉爾斯訴說2840個生命在集中營的真相。

我想從語言和人物形象這兩個大角度以及聯系到IB大綱中“認同”這一概念,談談我對于這部電影的看法。

2840個名字,2840條生命

影片中集中營的開始便是科赫指責克勞斯女助理在登記“罪犯”名字時,字寫得不公整。這首先給觀衆留下了對于科赫的第一印象:一絲不苟、嚴謹、暴戾。因為吉爾斯的到來,科赫開除女助理,讓吉爾斯來登記。而吉爾斯靠着這份名單,編出了波斯語。影片進行到這時,我身後的觀衆開始猜測:“他肯定要靠着名單來編單詞。”最初,我覺得這是荒誕的,因為科赫隻要看一下花名冊便知道有詐。但我高估了科赫,他直到最後被海關攔住才意識到自己半年來學的根本是不存在的語言。這裡是非常諷刺的,一個對于花名冊上姓名規整這麼重視的人,卻選擇視而不見那些姓名背後的生命。吉爾斯在編造波斯語時,将每個人的姓名與之特點聯系在一起,這也是對生命的敬重,他們雖然大部分不幸去世,但他們的生命以一種新的語言延續在這世上。

語言——愛的信條

(假)波斯語對科赫的意義是愛,是他對和平的向往,對實現夢想的追求,是他傳達愛情的道具。印象中的納粹軍官應該都是不苟言笑、殘忍專制的,而本片的科赫在談到自己未來的夢想卻露出了孩童般天真的笑容,當他談及自己的廚師夢,他是無比喜悅而又驕傲的。他在詢問吉爾斯波斯語的“我愛你”時,臉上也充斥着憧憬。戰争結束後,他将吉爾斯帶出集中營,繼續打着20個罐頭的賭。這些時刻我看到了科赫上人性的光輝。在戰争的洪流中,每個人也隻是效力自己國家渴望本國勝利的普通人罷了。但我覺得科赫這一人物悲劇的命運從他加入納粹黨便開始了,他并不無辜。吉爾斯問他為什麼加入納粹黨,他說他羨慕那些軍官,可以在大街上談笑風生。從此處加上他的夢想,我們得知科赫本人是沒有對于納粹的狂熱的。還有科赫一開始就向吉爾斯強調過自己最恨欺騙和偷盜的人,以及在軍官野餐上對吉爾斯的辱罵,也能看出科赫是個自卑,渴望利用納粹黨的身份讓自己看起來強大。對于戰争,他沒有清晰的認識,雖然隻是個廚師,但他也助纣為虐,成為了間接殺人犯。還有很諷刺的一點,當德軍處理猶太人時,科赫聽着窗外此起彼伏的槍聲不為所動,習慣了這一切。但卻興奮地叫吉爾斯欣賞他新寫的(假)波斯語詩。這首詩也傳達出他反戰的心理,但他卻不知道這優美詩歌的背後是一條條血淋淋的生命。用德語的科赫冷酷兇狠,用(假)波斯語的科赫将自己最敏感脆弱溫柔的一面展現出來。

語言——生存的工具

(假)波斯語對吉爾斯的意義是生存,他必須每天編出40個根本不存在的單詞以保全生命。在他去往集中營的路上,因為同行夥伴的饑餓,他同意拿半塊三明治來交換一本波斯語書。正是這本波斯語書救了吉爾斯的命。吉爾斯将計就計裝作這本書主人的兒子,欺騙科赫,教他波斯語。吉爾斯最初隻編了廚房有關的詞,因為科赫的懷疑,他隻得開始每天教他40個單詞。為了蒙騙過關,他利用花名冊的名字,在編出一個個單詞時,也記住了一個個名字。

身份認同

說到姓名,我很難不将此與身份聯系在一起。我認為電影中最精彩的對話是:“你和那群無名之輩一樣”“你說他們是無名之輩隻是因為你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但他們和你并沒有區别”。這段是科赫發現吉爾斯混迹人群,指責他愚蠢的行為,科赫認為這些“罪犯”都是可以無故送死的。吉爾斯批判了這一看法。當然,姓名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在某一程度,姓名=身份=生命。電影中的兩個男主都或多或少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科赫既不愛國也不愛納粹更不恨猶太人。出身底層的他隻是希望通過這一工作能讓自己看起來體面。科赫厭惡自己兒時窮困潦倒的生活,所以一直夢想當廚師,他是厭惡曾經那個身份的。在戰争爆發前他義無反顧加入納粹黨,戰争結束他又要叛國來到德黑蘭。他将波斯語書藏進衣服裡,脫去軍裝,在護照上用他人的姓名,這些也體現了他對于自己身份的不認同或者說迷茫。吉爾斯為保命,給自己僞造了一個波斯身份。他們都“不認同”自己的身份,但最大的區别在于:一個是主動,一個是被動。好在最後吉爾斯重拾自己的身份,并将2840個身份也公之于衆。

最後,我想純粹從電影的角度賞析這部電影。我認為科赫的形象比吉爾斯更加飽滿。這其實是毋庸置疑的。科赫用假波斯語透露出自己的身世,他的人物背景故事是呈現出來的,而且他的情緒變化也很大:從在面對下屬的無情嚴肅到學習波斯語的喜悅憧憬再到被欺騙後的憤怒。相比之下,吉爾斯全片都是惶恐的表情,直到說出那2840個姓名時,積在心中的難過無奈才從淚水中迸發出來。影片也隻交代了吉爾斯是個法國人。但是,這兩位主演的表演都是無可挑剔的。這部電影将人物形象處理的有别于其他電影。大部分此題材的影片都會完整“犯人”的形象,盡可能交代他們的故事,來點出戰争對于無辜群衆的影響。但這部電影另辟蹊徑,反而完美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不再扁平化,軍官的形象。以另一個視角點出戰争對于每一個普通人的影響。這是影片我認為最具有創新,“舊瓶裝新酒”的一面。

這部電影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影片隻是平面地展現了這個故事,毫無鏡頭語言上的特色,多虧這個故事拯救了這部電影。全片從開頭就渲染出緊張的氣氛,觀衆心上的弦從一開始就緊繃,使得會減少觀衆的耐心,而且到了特定節奏緊密的劇情時,觀衆可能反而跟不上,做不到情感的共鳴。而且這部電影的巧合過多顯得很牽強:吉爾斯正好和人換了波斯語書;正好有一個軍官要波斯人;正好女助理字寫的太醜,吉爾斯能頂替她,從而編造波斯語詞......不是說電影中不能認為創造巧合,而是導演的功底有限,沒能完美的将這些巧合自然地講述。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可以給到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