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閱讀一些作品,感受到許多渠道總在潛移默化地宣傳一種觀念——新的階級分化已經形成,而你究竟處于第幾層?

(圖源:百度百科)
聽起來,這似乎是一個很深刻的社會研究議題,但階層、分化這些帶着些許嚴謹的字眼,似乎又無形之中,早已深紮我們内心,在某天某個場景某些人提及它時,許多人總是不自覺地陷入一種焦灼不安的情緒之中。
我曾迷惑于這種不安的來源,究竟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還是因為對于未知的恐懼?
許多作品向我們解答,安全感更多隻能是自己給自己,恐懼感更多是因為自我對未知的想象。
于是我更加困惑,這種對某種觀念的焦灼感,又來源于何處?

《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單從片名而言,本以為會是個勵志向上,教會大家如何學習考上名校的成功故事,結果觀到影片一半進度時,感受到更多是種種生活給個體抛來的難題,撲面而來的壓抑與沉重。
麗絲的真實經曆,已超出了我對這部影片的預期,而麗絲的堅定,也超出了我對青少年韌性強度的認知。
8歲的麗絲,家住美國貧民窟,父母酗酒、吸毒,家境一貧如洗。面對學校的老師、同學,對于生活抛來i的難題,她感到無助、恐慌,窘迫。
因此她不喜歡去學校,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向老師同學講述她的情況,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身上會有味道,甚至對于内褲,她唯一懂得的處理方式,便是穿着它,直至爛掉。

作為觀影者,看到這些場景時,很想幫她一把,幫她對着老師,講出麗絲真實的家庭情況,讓她不要感到絕望,或許同學們都會幫着她。可同時,自身又深刻地知道,講出來這件事情,對于麗絲而言,是有多麼的煎熬與不容易。
家庭的貧瘠,使得麗絲的自尊心更加敏感。把自己的所有窘迫擺上台面,然後呢?接受大家或同情或譏諷的饋贈?
我們都知道,對于這個時候的她,根本做不到。
做不到在熟悉的人面前,毫無保留地抛開所有,展示真實的情況。而也恰恰是因為知道這樣做了,會讓自己更難受,所以麗絲也躲避這個問題,告訴自己,現在還不是到迫不得已,走投無路,需要獲取别人理解的情況。
窘迫環境下,高敏感的自尊心,滋長在這個年紀的少女身上,讓人感到心疼。
更讓人不忍的,是這個時候的麗絲,已經開始于各處流浪,居無定所,但她仍然安撫自己,媽媽會好起來的,一切都會回到原來美好的模樣。

随着影片節奏的推進,麗絲逐漸長大,環境卻變得越來越糟糕。媽媽的離去,自己的流浪,使得她成長許多,也逐漸地意識到,好像以後要自己靠自己了。
她孤身一人前往學校面試,為了在截止招生日期前獲得機會,在面試時,她第一次坦誠地講述自己的家庭,包括雙親的吸毒,自己對知識的渴望,赤裸裸地把自身的一切講述出來。
對她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剖開自我内心的疼痛,可是她有其他選擇嗎?
此時的她,已經沒有可以逃避的後路,疼痛太久早已麻痹,不知道如何哭泣出來,而長時間的流浪,早已讓她認清現實,如果想争取到這次機會,封閉自己堅守自尊心不能帶來任何幫助,雖然痛苦,但這一關自己必須要過。
這是她第一次正式地直面自己,承認自己,接納自己。

影片最後,是麗絲在申請獎學金時的面試,面對衆多的面試官,她再一次述說了自己的經曆。不同于第一次的猶豫,這一次,命運給她的不公,好像早已得到她的接納與擁抱。
在獲獎演講上,她并沒有對此遭遇感到抱怨,而是承認這是她生命的一部分,而也恰恰是因為這一部分,才成就她今日的一切。
反觀這段經曆,她仍然感到幸運,因為她知道她的安全感,是自我内心深處抛給自己的。對于未知的迷茫與恐懼,她可以通過努力争取機會去抵消的。
出生階級她無法選擇,但一生的路如何走,她是可以自我把控的。

影片結束後,突然覺得,許多人認為自己很不堪很不富裕的背景,相比起于麗絲,真的有想象中的那麼難上台面嗎?
出生階級,出生環境,好像我們都無法甚至無權去選擇,所以經常有言論說,某某人很會投胎,某某人真幸福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等等。
長時間處于這種言論環境下的我們,似乎也逐漸接納這些觀點。于是,在遭遇些許坎坷時,許多人開始會把失敗因素歸結為命運的不公,開始為自己的背景感到自卑。
可真實情況是如此嗎?假使你真的出生于富裕家庭,苦惱就真的會比現今少嗎?

出生階級,更多影響的是你的起跑線,你的出場資源,而如何進行好接下來的劇情,更多的是看你自身的把握。
值得慶幸的是,這場戲如何演繹,都取決于你自己,别人無話語權。這比從小就被别人規劃好人生軌迹,沒有反抗權,沒有選擇權,前者應該是另一種層面上的幸運了。
選擇父輩們提供的資源,也就對應交出自己的自主權,更多人是看到他們交換後,人生是如此的光鮮亮麗,卻沒聽到,他們心底處孤寂一人,無聲的呐喊。
承認自己的出生階級,承認自己的出生環境,承認這些一生下來就有的标簽,一點都不可恥,畢竟這是我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最真實的模樣。
也許漫長的人生十分現實,也許很多時候十分難熬,但請你挺過去,請你少些介懷,隻管前行。心中渴望的事物,時間終會告訴你答案。

- 祝今日好運 -
我是牛小吉
緻力讓更多人了解優秀電影、書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