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以為家》剛在國内上映時,我就被很多朋友安利了這部電影,大家一緻的建議就是“你一定要看”,故事的鋪展就是主人公的真實經曆,并且主人公的名字就是現實中的名字……沒等這些熱心腸的朋友介紹完,我急忙用雙手比了個“stop”,并補充道:“不要劇透,我要自己去看。“然後傲嬌地轉頭偷笑,朋友們也咯咯笑着,才停止了劇透。

    一如剛被安利電影之初的期待心情一樣,我是全程滿懷期待地去看完這部電影的,我不知道我自己在期待什麼,但是在看完電影後,我知道影片裡的主人公贊恩在期待什麼?他的父母在期待什麼?那個單親媽媽在期待什麼?

2

    贊恩,一個隻有不到12歲生理結構的身軀,卻承擔了家裡家外大部分的家務和生計,隻要看到他小小的個子拖着體積遠遠大于他的垃圾袋、煤氣罐或者桶裝水時,我的心就跟着生疼,鏡頭一次一次近距離捕捉他賣力工作時的因力氣不夠而扭曲的表情,仿佛這樣的表情就是他對這樣的生活最直接的反抗和無奈,在這樣的一個美好時代,無法過上體面的生活該是怎樣的絕望?我在每一次他看向天空、看向去程的方向時看到了他眼中的絕望。

    他的父母,整日面目憔悴,雙眼無神,好像早已經知道這樣糟糕的生活不能改變,他們能期待的就是别再變壞,别再變壞。可是,終究它還是在他們無力的改變中變壞了,為了獲取家中的生存物資和減少家庭負擔,他們不得不将未滿12歲的女兒嫁于他人,最終導緻女兒早亡,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這就是無法改變的現實,正如其父在庭上淚流滿面的辯詞:“你們以為我想這樣嗎?(意指将未經人事的女兒早早嫁人導緻其懷孕後大出血死亡),我每天不停的工作,不停的努力,但是生活都快把我的腰壓折了……“最後泣不成聲,一個中年男人最大的絕望莫過于面對别人對自己的無能的質問竟然無力反駁,卻隻能選擇哭泣。

    單親媽媽的出現對于贊恩的新生活而言似乎是一次意外的褒獎,原來獨自出走離家不會過得太差,贊恩心中燃起了點點星光,而就在這抹星光還在缥缈之際,單親媽媽突然失去了音訊,丢下還是孩子的他和她的孩子。而在此前,她多次去到集市,雙眼噙淚,希望能夠得到對面這個有能力幫她辦理一份新證件的人的同情,可現實始終是冰冷的,她掏出自己的所有積蓄為了一份合法證明,卻被對方欺騙,知道真相後的她再也繃不住,此後她便眼神呆滞地坐在監獄(因無合法身份證明被認為非法入境)的一個角落,看着周圍獄友的喧嚣,卻置身事外,因為她放心不下家中那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她最大的絕望大概就是自己沒有能力護兒子一個周全的成長。

3

    《何以為家》放大了每一個角色的瞳孔,也放大了他們的絕望,似乎在那樣糟糟的環境下,任何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想要改變的動機都不會落地為現實,正如影片最後贊恩在庭上滿臉絕望的辯詞:“我想讓大人們都聽一聽我的話,我想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長大後能回憶的是什麼?是暴力、虐待、被鐵鍊抽、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嗎?我聽過最親昵的話隻有‘給我滾臭小子’或者‘走開混蛋’生活簡直就是一坨狗屎,比我腳上的鞋還髒,我天天活在地域裡,就像做夢都想吃的雞肉一樣,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最後他冷漠地看向庭側的媽媽:”你肚子裡的孩子會像我一樣。“眼神比剛得知這個消息時對媽媽說的一聲“畜生”更冷冽。

    整部電影貫穿着絕望,本以為主創們隻是想通過電影告訴我們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因為現在,在你眼中所不齒的生活或許恰恰是這同一片土地上的另一幫人所夢寐以求的生活,然而直到最後贊恩面對鏡頭一個天真無邪,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笑鋪全屏幕時,那一刻我覺得我懂了。

4

    任何人的一生,在這個世界上所獲得的幸福和所遭受的磨難總體是均衡的,面對幸福要珍惜,面對磨難要真扛,因為你真的不确定明天是豔陽高照,還是陰雲密布,有時候我們改變不了出生,但是人真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靠着自己内心堅定的信仰過上夢寐以求的生活,那個不再被人“當做地毯踩在腳下”的生活,哪怕感受到生活迎面襲來的絕望,也不要放棄,再等等、再堅持、再拼搏,一定會得到你想要的豔陽高照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