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麼?
當我們所有人,從子宮裡出來後,窮盡一生都在尋找“家”的終極意義?
或許是出生的那刹那,第一次經曆了斷舍離,造成了我們第一次不“不安全”。所以空間上,我們需要一個家,心靈上也需要一個家。
最近看了一部影片《何以為家》,講述經曆叙利亞戰争逃到法國黎巴嫩底層人民,他們在這個國家沒有身份,他們家裡有很多孩子,一樣沒有身份,一個連身份都沒有的人,又怎麼談家呢?
對于一些苦難者,家是一個奢侈的詞!也是一種奢侈的情感。無國,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
五一小長假,也回了一趟家。家裡也有發生一些事,都是父親承擔着,回去之後母親才告訴我,作為,沒起到在家裡應有的作用,覺得無比的愧疚。
短假的結束前的最後一天,我要出遠門了,小侄女要去上課,老媽要去外婆家采摘茶葉。難得是這次,她們出發的都比我早,早上7點,家鄉的早晨還帶着一些涼意,披了一件衣服,就下樓到門口給她們攔車,巧合的是,一來一往,不同方向的兩輛車卻在門口同時停下,媽媽和小侄女,一老一少,為了各自的目标奔向下一個地方。
哦,那個瞬間,我突然明白了,對于一些普通如我一般的人,家的另外一層含義——團隊。家是一個團隊,有些不同任務的成員,有人在為這個家付出而老去,有的人為了這個家而讀書成長,也有人為了這個家而一次又一次的遠行。但我們心中都住着一個地方,叫家!

遠行因為有回歸而變得幸福
前幾天,朋友圈,一個平時如“小強”一般堅強的同事,發了一個父親離開的信息。原生家庭就破碎的她,在這個年齡段就失去了父親,可以看得出這種打擊之大。她說,父母在時,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了,人生隻剩歸途。那天涯何處是歸途呢?畢淑敏老師說父母是幫我們擋在死神面前的一堵牆。那父母不在時,我們的歸途?
那個朋友圈的底下對于歸途:
有人給了一些擁抱,這種隔着屏幕的擁抱,不僅沒有溫度,也沒有力量,但除了這種表達,又該如何表達呢?
有些人說,找個男友,組成一個新的家,開始一個充滿希望的歸途……
也有人說,回來吧,回到公司,這裡還是你的家……
我說,你在我們心中一直都很堅強,既然無法避免無常,那就把自己變得更加堅強吧,在心裡安一個家。
其實,所有人的安慰都是蒼白無力的,感同身受,感同都很少做得到,又如何談身受呢?我們一生,能尋找到靈魂伴侶的概率有多少呢?找到以後能共同走下去的又有多少呢?
終其一生,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孤單的,而家,公司,國家,甚至地球,也隻是我們一生的一個站點。或許,我們能做的,先讓自己的心安下來,努力尋找一個契合的伴侶,如何找不到世俗意義的伴侶,那就一起在心靈上成長,無論哪個站,都用心陪伴,認真努力的過着,其實就是對來一遭遇見一些人最大的尊重。

自己是家的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