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很久沒有看到過令人淚目的電影了,在衆多的電影中,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無非就是能否産生情感的共鳴。

《何以為家》,相當于是一部紀錄片,這部電影是以黎巴嫩貧民窟一個小男孩的真實生活經曆改編而成,小主人公贊恩也算是本色出演。

贊恩的父母是偷渡到黎巴嫩的黑戶,居住于髒亂差的貧民窟,沒有身份證,也不能出去工作,貧窮并沒有讓他們喪失人的本能欲望,孩子還是一個接一個地出生。

從電影片段中可以看到,狹小的房間裡,至少有5個孩子的生活氣息,贊恩應該是幾個孩子中年齡最大的那一個,十二歲的贊恩因營養不良而骨瘦如柴,看起來隻有七八歲左右的模樣。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贊恩作為家中長子,還未成年就在别人的超市打工,為家人賺取生活費。

...

他用那柔弱的身軀擔負起了養家的重任,看着難免讓人心酸。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贊恩,臉上時常愁容滿面,笑容對他來說,是一件很艱難的事。

在貧民窟裡艱難生存的人,早已為了“活下去”這三個字丢棄了做人的底線,但是小小年紀的贊恩,卻像是垃圾堆裡長出的一株勁草,他是非分明,善良勇敢,不屈于命運的壓迫,有着十二歲年紀不該有的成熟和穩重。

02

在電影中,當得知妹妹第一次來例假時,贊恩為了不讓妹妹成為貧窮的犧牲品,他極力幫妹妹隐藏這件事。

在貧民窟裡,女孩兒來例假就意味着可以嫁人,贊恩打工的那家超市的老闆,早已盯上了長相姣好的妹妹。雖然命運早已注定,但贊恩覺得她應該有選擇自己幸福的權利。

然而,天終不遂人願,超市老闆拿禮品來提親,深受貧窮折磨的父母明知這是一個火坑,還毅然決然的把她推了出去,此刻的贊恩憤怒絕望卻又無能為力,轉而離開這對狠心的父母,成了一名無家可歸的流浪的孩子兒,然而,贊恩的父母并沒有為他的出走而擔憂悔恨,依然在有條不紊的過着貧窮的生活。

善良的人總會受到上天的眷顧,贊恩在流浪途中,遇到了一位黑人阿姨:為了賺錢,帶着孩子偷渡到黎巴嫩,一邊照顧孩子一邊上班。因流浪途中的饑餓,贊恩多次像這位阿姨讨食物吃,幾次簡短的交流和接觸,贊恩認定這位阿姨是個好心腸的人,便想讓阿姨收留他。

這位黑人阿姨是一位渾身散發着母性光輝的人,貧窮并未讓她放棄自己的孩子,依然每天樂觀的把最好的愛給予孩子,在她并不寬敞的家裡,贊恩感受到了十二年來在自己家中從未有過的母愛,善良的贊恩答應幫阿姨在家照顧孩子,換取果腹的食物和睡覺的空間。

然而,世界的發展并不如預想的那般美好。由于黑人阿姨的失聯,贊恩不得已回到自己家中,卻意外得知,自己的妹妹因難産已經去世,這當然都是那位超市老闆造的孽果。憤怒的贊恩拿起家中的菜刀奔到超市老闆家中,想殺了他為妹妹報仇。

鏡頭一轉,贊恩滿身是血被警察抓起來,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但超市老闆并沒有被殺死。

可是在法庭上,贊恩作為被告,卻執着的要起訴自己的父母。贊恩直指他的父母是導緻妹妹死亡的元兇,控訴他們自私貪婪,生了孩子卻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在已然食不果腹的條件下,仍接連不斷的生孩子,給了生命的權利,卻給不了好好生活的權利。

...

子不教父之過,贊恩所犯下的錯,跟父母的貪婪懦弱不無關系。小小的贊恩過早的體會了人世間的冷暖。

作為父母,生而不養,枉為父母;作為孩子,沒有溫情,何以為家。

03

看了這部電影,也讓我聯想到了中國的上個世紀,國家開放生育政策,為了提高勞動生産力,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生很多孩子。

那個時代,封建思想依然嚴重,重男輕女是貧困地區難以改變的思想觀念。好像生活在那個時代,一個婦人的使命,就是不斷的給家裡生孩子,一個女孩的使命就是長大了嫁人,繼續重複上一輩的命運。

當然,作為家中的頂梁柱的成年男人,對自己的一群孩子的識别,僅僅是名字和年齡差異,關愛與教育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像牧羊一樣,給他們食物,看着他們一天天長大,也就松了一口氣。

那時的孩子,做的每件事情好似都是為了生存,理想與抱負對他們來說太過遙遠,農民的孩子永遠走不出黃土地,工人的孩子一直是工人,階層的跨越,比登天還難。

現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也不願意把人生捆綁在生孩子這件事,每一個從多子女家庭走出來的人,可能都不願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

當然,我就是其中一個,作為多子女家庭中的一員,不僅父母的愛被分成很多份,精力也要分成很多份,即使解決了溫飽問題,家庭教育卻難以企及。

曾經的我一直在想,如果父母就我一個孩子,會不會對我的關注多一點,會不會從小教育我很多為人處世的準則,會不會在人生重要選擇上給予更多指點,甚至會不會有更多的依戀和想念。

現在想來,這麼多相同血液的流動,因父母聯結在一起。在面對困難時,不再孤立無援,在這個世界可以感到一絲絲溫熱,擁有衆多兄弟姐妹,也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即使父母之愛被命運分割,但獲得的愛已浩瀚如海。

04

如今,城市化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湧向城市,在都市紮根,實現階層的跨越。

然而,面對城市生活的壓力,很多人對生孩子這件事,并不那麼熱衷,甚至直接選擇丁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一路打拼不容易,如果不能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環境,擁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就是對孩子未來的不負責任。

經濟飛速發展,信息不斷更叠,在如今這個時代,教育一個孩子不隻是喂一餐食這麼簡單,思想,心理,素養和文化等等,每一件事情都要全力以赴。

在這個危險叢生而又誘惑遍地的年代,對孩子的教育又有了新的挑戰。

作為父母,不僅要讓孩子安全成長,還要讓孩子适應不斷變化的世界,勇敢坦然而又真誠的面對經曆的人和事,使其成為一個擁有良好性格和健全人格的人。

即便不那麼成功,也不會太過平庸,幸福的成長,也是對教育的一種收獲。

就像電影中一樣,當贊恩拍攝人生中第一張身份證時,卻始終面無表情,在警察的強烈要求下,才勉強露出笑容,那一瞬間的笑容,足以融化所有冰冷的内心。

...

然而,這個笑容,包含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