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為家》 贊恩
沒有刻意,隻想在适當的環境下,觀看一部電影——《何以為家》。讀過劇透之後,開始有意回避這部基調沉重的電影。終于在這個雨夜,走進贊恩的家。
零亂不堪的房間,難以果腹的生活,一大家子擠在一張髒亂的床墊上。對,他們是黑戶。“蟲子,垃圾,不被人重視”。
薩哈來月經,作為哥哥贊恩發現,把他帶到廁所,幫她洗衣,甚至把自己的背心脫下來,讓薩哈把它當衛生巾來使用,贊恩把疊好的背心夾在兩腿中間給薩哈示範,令人笑過後突然心生傷感。他們的媽媽呢,為什麼不關心孩子的成長和身體變化。十二歲的贊恩,說出了更殘酷的現實,千萬不能讓媽媽發現薩哈來月經,否則就要被送出去,就是嫁出去。以求換來一些物質來作為基本生活的補充。
十二歲的贊恩,不能上學。每次校車經過,他不是在搬貨,就在送水送煤氣的路上,麻木的眼神,看不到希望,他懂得上學與他無關,拼命工作才能使他活下去。
那些令人心痛的瞬間:囑咐薩哈一定要保護好自己,阻止薩哈嫁出去時的憤怒和反抗,憤恨中出走在遊樂場孤獨傷感的小背影,扯開遊樂場裡木偶女人的衣服讓它露出乳房木然看着時眼神裡藏着的對母愛的渴望,尋找工作時那雙眼巴巴渴求的大眼睛,無家可回、無路可走跟在把孩子裝在菜框裡的拉希爾後面時有禮而無助的祈求,拉希爾被抓時帶着一歲的約納斯尋找食物的各種嘗試與掙紮。


是的,這些已然讓我們難過,心痛。
然爾,令人壓抑傷感到久久沉默的,是影片最後的一段文字。
“贊恩·阿爾·哈吉,本名贊恩·阿爾·拉菲亞”,為了躲避叙利亞境内的戰争,他跟随家人來到黎巴嫩,成為了難民。他在貝魯特的一個平民窟裡被選角導演發現,并被選中出演本片的主角,本片所演出的大部分劇情,都是他的親身經曆。”




在《帕瓦娜的守候》中,女扮男裝的帕瓦娜與贊恩,他們的身上都有着同樣令人敬佩的品質,在一片亂世困苦中堅守着自己的本真、堅強的生活着。不同的是,帕瓦娜比贊恩要幸運很多。她的父母竭力對她關心、愛護,尤其是父親逃難中更是幽默樂觀、積極應對,并教會了帕瓦娜很多生存的本領,這為後來在荒蕪中帕瓦娜依然能鎮定自若、堅強地尋找家人提供了最好的力量。贊恩,則不同。父母一事無成,黑戶,無法工作,過着寄生蟲的生活,還一個一個地拼命生孩子。無法為孩子們提供基本的生存條件,要求十二歲的贊恩出去工作,補貼家用。盡管贊恩如此努力為家庭付出,得到的仍是漫罵與毆打。面對贊恩對他們的控訴,媽媽隻會說,我有什麼辦法。作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應有的溫暖和愛護,絲毫不感到難為情。他們眼裡,生男孩,就是幹活,養家糊口,生女孩,就是期待長大後賣掉。将少女賣給中年男子,這個惡俗他們是忠實的擁護者,畢竟可以換來一些食物。不管孩子們的死活。薩哈難産而死,或許他們心裡會閃過一絲難過,但這一絲難過也許更多是為了自己。因為,他們少了一個食物供養來源。

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所有人注定不能選擇出身,注定要接受父母對自己的影響。
我的親姥姥,在生了母親後,不出幾天就把母親送人。因為,親姥姥的孫子也剛出生,他媽媽沒奶水,親姥姥做了一個選擇:自己給孫子喂奶,把女兒送人。這個女兒,就是我母親。後來,母親的四個哥姐,一個姐姐(我親姨)三個哥哥(我的三個親舅舅),他們找到我母親,對我母親也是特别照顧和關心。

前些天,母親和她姐姐(我親姨)來看病,我帶老姐妹倆吃飯。
都說男女平等,但重男輕女,在今天也随處可見。那個年代,尤為嚴重。一個生命,就因為是女的,就可以被父母随意處置,随意發配。都說生而為人,不負此生。然而,何以為人?
母親的養母家裡條件還算過得去,養父是城裡的一個支書。多年沒有孩子,養父養母先抱養了一個女兒(我母親),又抱養了一個男孩(我舅舅)。過了兩年,養母生了兩個自己的孩子,一個男孩(我舅)一個女孩(我姨)。遺憾的是,母親的養母(我的姥姥)身體不太好,生了兩個孩子幾年後便因病走了。作為長女的母親,在家裡幹活自然少不了。文革剛結束,母親初中。大隊有推選去上師範的,母親有資格去,也想去。養父說,你可以去上學,但我身體不好,老三大一點了,可以自理,老四太小,才三歲,我照顧不了,隻能把她送人了。
母親心軟。母親自己是被送人的,不願意小小的妹妹也受那樣的苦。于是狠心做了決定,放棄了去上師範的機會。三年後,師範回來的同學,都在縣裡當了老師,吃了公家飯。母親依然是家庭婦女,一生都令人尊敬的家庭婦女。
有次養父不在家。母親一人幹活,回來太累,坐在椅子上,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弟弟妹妹們放學回來,在大門外拼命叫“姐姐,姐姐”,就沒有人應。隔壁鄰居聽到,翻牆進去,才看到母親趴桌子上睡得正香——實在太累,伺候一家大小。三個弟妹——三歲,六歲,九歲,還有養父。家裡的事情忙完,還要去做隊裡的活兒。
後來,母親和父親結婚。再後來,養父也不在了。母親和父親幫三個弟妹一個一個成家。看着他們有了自己的小日子,并時不時的幫襯一把。
都說養大的親。母親對三個弟妹,傾注了十多年的心血和愛護。就算現在說起來,她的内心也是柔軟的。是的,養父養母給了她一個家,她也要給三個弟妹一個家。母親做到了!
人的習慣是很可怕的。從小,知道自己是抱養的母親,總是努力多幹活,多出力,不讓養父養母生氣。總是習慣付出付出再付出。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看着她給我幹活,替我操心,我總是說,你累不累,現在各人忙各人的,你把自己照顧好就是最好的事情了。要學會享受晚年,不要再為别人活了。從十幾歲開始,把三個弟妹拉扯大,自己成家後,又把三個孩子拉扯大。這輩子,淨是伺候别人了。為自己活一把。
可能是我說的多了,母親開始改變。母親好學,六七十歲的老太太,玩智能手機,要給我買洗衣液。然後,洗衣液寄到她家去了。沒改地址!然後,母親說,之前我給自己買了一份,給買你這份寄到我家了,我可以用半年了。哈哈,我感覺她壓根就沒打算給我買。

前段時間,母親去貴州旅遊
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贊恩對妹妹薩哈的愛護,努力阻止寄生蟲一樣的父母把她嫁出去,阻攔失敗後逃脫魔鬼似的家,在拉希爾家中,盡管短暫,卻感受到家的溫暖與尊重。
母親犧牲了自己的前途,把三個弟妹拉扯成人,直到他們成家立業,仍然不放心地要時不時地幫襯一把。
每個人都無法選擇出身,但卻可以活出自己的風采。
生而為人,就要活得像個人!堅強友善、樂觀上進、自信感恩。
何以為人,多一些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底線的堅持。何以為家,多一些對親情的珍惜,對家人的呵護關心。
回應愛,最好的方式就是愛。同樣的,要想收獲愛,就先付出愛。
祝福贊恩,祝福和贊恩一樣遊離失所的孩子們,早日回到自己的家園,過上平安無憂的生活!
祝福母親,祝福像母親一樣認真生活的每個人,不懼歲月滄桑,永遠安康喜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