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衡·Isabella
“我們的患者中,大多數都是經曆了經濟社會的磨練,在過度勞累中迷失自我而發病的人,怎麼才能生活得像個人一樣,請祝我們一臂之力。”這是日本紀錄片《人生果實》中極具關懷力的一段話,這段話的存在,讓受到經濟洪流裹挾,在商業消費文化裡掙紮翻滾而感到痛苦、迷茫、壓抑、隐忍卻找不到出口的人們,能從中看見一種真實生活的可能。
影片中津端修一夫婦的晚年生活,可以被都市囚禁的不快樂的人們當做學習或靠近的生動模闆之一,對于每個人來說,沒有什麼比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更重要了。
與自己喜歡的一切生活在一起,這不僅僅是一份幸運,更是能力。
影片中療養院改建,負責人征詢與建築打了幾十年交道的津端修一先生有關改建的設計建議,他們迫切地想知道來到療養院的那些人們,該“怎麼才能生活得像個人一樣”。
當人們在商業為首,消費文化為主流,階層分化明顯的社會中遭受打擊,在無序混亂的關系碰撞中飽受身心傷痛的時候,需要一個能接納自己、能全力投入地調整自己、能找回遺失掉、忽視掉的那部分自己的地方,一點點拼湊好殘破的自我。
這樣的地方究竟該長什麼樣?
為受傷的人們提供照料和關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這對過了半個世紀“像個人一樣”的人生的津端修一夫婦,從他們的人生、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人與居住環境的關系當中,尋找符合那些處于情緒、精神壓力之中的患者們所需要的,與社區建築和社區環境重建有關的答案。
那,人怎樣才能活得像個人一樣?
城市壓力巨大,都市人隻能對外展示精幹、強悍的一面,似乎每個人都默默達成共識:示弱是可恥的。
事實上面對唯經濟為一切衡量标準的叢林法則的大都市,其中謀生之人的内心疲憊、脆弱感,來得比鄉土社會中生活的人們要更兇猛。隻要你認同了都市人的身份,似乎就得自動放棄展露真實情緒的資格。
都市人的痛苦在于,無處承認亦無法承認:“我”真得需要脆弱的一面,“我”不必僅有強悍完美的這一面,“我”是完整的、多面的、多元的、活生生的人。
允許自己在都市競争戰場之中厮殺之餘,适當地展露自我确有虛弱之時的人,才算正常的。而能對真實情緒予以接納、撫慰的人,亦顯珍貴。
無論你多麼不想承認,人的本質在于情緒大于理性,能學着平衡情緒和理性的關系,而不是壓抑阻止其中任何一面,人才可能身心健康。
我認為,如果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把作為社會因子的社會屬性發揮到極緻,也要把作為自然因子的動物屬性保留到極緻。保持血液中從未褪去、在叢林社會裡曠日持久被壓抑的、不可掩埋的、人性中流淌着的動物屬性,找到真自我,再用喜歡的一切關系反哺培育、灌溉、滋養社會屬性的那一面。做真正喜愛的自己,做完整的自己,不單單隻做被動接受指控的社會機器零件。人,就能活得像個人。
活得像個人了,才會與精彩的人生相遇。
2019-05-08 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