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版《調音師》改編自2010年的同名法國短片,今年4月3日中國本土上映以來,口碑炸裂。全片開啟了懸疑類劇情片的另一種新的講述方式,用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黑色幽默手段,輔以承載劇情轉折的恰到好處的音樂,故事波折驚奇,反轉不斷,是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影片。
該片講述了一個假扮盲人的鋼琴藝術家阿卡什(Akash)在無意間走進了一個兇殺案的現場,成為一起兇案的“目擊證人”後,所遭遇的種種離奇經曆的故事。客廳地上橫躺的屍體、衛生間暗藏的兇手、戴上魔鬼面具試探的情人、惡作劇偷拍的鄰居小孩……出其不意的情節,令觀衆幾乎始終處在倒吸一口涼氣的緊張氛圍中,從而也一直吸引着觀衆的注意力,無法離開。



随着人物一個個出場、情節一次次反轉,觀衆慢慢會發現沒有人是真正無辜的,每個人都逐漸顯現出人性的黑暗面,尤其是阿卡什一步步地從最初的道德上有瑕疵到最後開始綁架、勒索甚至竊取眼角膜,最後他與舊時戀人自述仍是盲人,渴望重歸舊好,卻在拐角處踢飛了地上的易拉罐……細思極恐,毛骨悚然,正所謂你看着深淵,深淵也看着你。
看完電影後,最深的感受竟然就是題目中這句話——“不可言說之事,必将無言以對”——來自奧地利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并不是所有的電影結尾都需要升華,或者都需要有一些教育意義,但是僅僅單純地表現了人性的惡,之後呢?
真正的兇殺案沒有結案、殺人兇手很有可能繼續做警長,雖然最後留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但是全片基本基調已然建立。《調音師》對于人性多面性的思考仍顯單一,真實的人性有無數種可能,惡可能一直存在,當然,善也可能一直存在,電影在這方面的把握似乎可以再斟酌,但是,考慮到印度電影所根植的宗教背景,也許,對于人性虛無的表達也是編劇無法擺脫的。
當然,瑕不掩瑜。
一百多年來,電影始終緻力于一件事:講好故事,一個精彩的電影必定有一個好故事。近些年來,講出一個引人入勝、邏輯清晰的故事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亟待突破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印度電影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印度電影這些年異軍突起,好片不斷,從前幾年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到去年的《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小衆的文藝歌舞片,更可以出産商業化的“爆米花”院線作品.
印度電影已經擺脫了過去單純的愛情主題,勵志、女性、宗教等話題都成為印度電影的主題,在全世界的範圍内輸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符号,成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