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最佳(别信豆瓣評分),看的過程中心裡無數次在想這不比《我和我的家鄉》好嗎?應該改名叫“我和我的家鄉”。
電影叙事無比流暢,一口氣爽完,一點兒不費腦。“我在北京一客戶跟我說過千萬别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合夥做生意”
“你那什麼客戶,這麼土”
“三個教英文的”
看到這段直接笑抽,電影是由《中國合夥人》導演陳可辛監制,這段自黑真的絕了哈哈哈。
話說回來,我琢磨着電影不拍得挺好麼,這麼工整一商業片,劇本也是經過打磨的,演員演技也到位,服化道都直接用現實村子裡的了,剪輯也流暢,配樂也出彩,這豆瓣6.7分評分是怎麼來的呢?後來網上查了查雲南咖啡産業現狀才知道這分算是給面子了,但也有可能是我們誤會導演了,說不定導演在第五層(應該在平流層),人家老陰陽人了。
電影裡是整的挺勵志的,但現實的雲南咖啡産業就到電影裡星雀(對照的是星巴克和雀巢)來收購報六百萬那的劇情就結束了,也并沒有像劉浩然說的說的那樣,收購之後村民會有穩定的收入和幸福的生活,不過也是像電影裡那仨主角那樣做自己品牌的年輕人,但現在的結果肯定不像電影裡他們仨那樣成功,貧困村還是貧困村(國家好像宣布扶貧工程任務完成了,全面脫貧了???),年輕後生往外跑的還是照樣往外跑。
電影裡心理醫生老頭兒引用某國外名著(此處笑場哈哈哈)裡說的一句話:人們總是在正确的事和容易的事之間做選擇。就是嘛,電影裡的人才會選擇那所謂“正确的事”要是讓我選我肯定選那六百萬,被收購了也沒害村民,反正肯定是比原來種茶葉的生活好,一寫到這我才想明白國家為啥宣布全國脫貧了,比原來好可不就脫貧了麼。。。
來看看現實的雲南咖啡産業選的“容易的事”的結果,看完你會發現這才是現實,才是生活:
1.雲南很大,但是是中國除海南島之外唯一能産咖啡的省份
2.雲南除了普洱,保山和其他城市也都産咖啡,村裡到處都有空地用來曬幹咖啡豆,路邊堆滿了麻袋和剝下來的咖啡果皮。
3.咖啡是雲南農民一直在耕種的農作物,三年開花五年結果。對農民來說,茶葉行情好就砍咖啡樹種茶葉,咖啡行情好就砍了茶葉樹種咖啡,栽種曆史已經有十幾二十年了。但是絕對絕對不是電影裡池子裡滿滿的紅果!絕大多數是綠的青的紅的黃的黑的,沒熟的,快爛的,混在一起完全不美。
4.星巴克的收購量非常少,就是個噱頭,主要收購商是雀巢,不但收購,也像電影裡說的一樣提供種子。
但是,電影裡沒有表現星巢的黑心腸,現實世界裡,農民辛苦一年,每年都要跟雀巢鬥争,因為每公斤的收購價隻比農民的成本高幾毛錢,甚至農民會虧錢。農民不想虧錢,就把收好曬好的咖啡囤着不願意賣給雀巢,但是因為品質差,沒有其他買家,摒不牢倆月還是得賣給雀巢,因為咖啡是應季的農産品,無法長期保存。
也有年輕人做初步加工的生意,就是先把村裡人收成統一收上來處理好,再賣給雀巢,一是農民文化水平不夠,少數民族語言不通,二是小農産量低,難出手。
所以一旦雀巢開價低于農民一年的種子化肥農藥錢,哪怕自己虧,也要把村裡人的豆子都收在手裡,去跟雀巢抗争。
5.山裡其實很苦,電影裡村子拍起來很美,其實屋檐镂空,六面漏風,二樓住人一樓養豬,廚房就是二樓中間一塊空地燒火架爐子,孩子們隻穿拖鞋或者不穿鞋。
6.咖啡對于農民來說,就是謀生換錢的農産品,很多人一輩子都隻喝茶,根本不知道他們賣出去的咖啡最後出現在大城市裡是什麼味道,不知道什麼是拿鐵,澳白,卡布奇諾。
7.咖農以哈尼族這種少數民族為主,與漢族交流有一定的困難,不太信任外來人,見到城裡人,都以為是星巴克的。
8.互聯網信号也通山裡,确實有年輕人在做精品咖啡了!隻要中國人都去喝雲南買雲南豆子,農民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好好種植篩選豆子,這個産業才會進入良性循環。
9.已經有非常好的精品豆子被國外賣家持續采購了,可是雲南太大太大,深山太多,要讓山裡的農民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政府的扶持也很重要。
看完這些都不想說話了對吧,以後喝咖啡少喝星巴克和雀巢了,網上直接買普洱的咖啡和豆子,幫幫這些電影裡可愛的村民們。
畢竟現實裡的他們可不會像電影兒裡一樣跑酷送快遞,幾秒上樹上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