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傳統的紀錄片向來都無感。

單調乏味的拍攝手法,平淡無奇的語言對白,再加上若有若無的戲劇張力,即使它本身是無可非議的,但依然很難吸引這個浮躁繁華的時代,就像《四個春天》,知者有幾?

...

時代似乎早已抛棄了本就鮮為人知的傳統紀錄片,造就它的默默無聞,其實隻是倔強的守舊者對傳統的固步自封,世界本就在不斷變化,而欲謀求不變,那隻可謂自掘墳墓。

所以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型紀錄片,在看這部片時,你是否覺得這并非是你想象的紀錄片?鏡頭剪輯頻繁,幾秒鐘就是一咔,導演還特别執着于臉部特寫,毫無記憶點的大叔臉你都能夠清晰回想。再加上叙事手法的新奇,描述比賽之前,還得介紹一波人物的生平,這就像是在看一部電視劇,主角回憶起自己的曾經一樣,顯然這是一部真人秀型的紀錄片。

雖然我隻看了一集,但它就已經傳達了什麼是車手。車手,是一個追夢人,是一個敢于與現實博弈之人。

...

還記得拍攝工作者在車上問歐陽慰:你有沒有計算過賽車後付出了多少。歐陽慰說:如果不玩賽車,把這錢拿去做事的話,這麼多年下來,可能一兩個億都随便不止了。他說這話的時候沒帶任何的傲慢與不滿,隻是平平淡淡的道出。如果這句話從一個普通人身上說出這句話,我可能會覺得可笑,因為我不能理解,誰會這麼冤大頭?但是,當跟随着鏡頭了解了歐陽慰的生平,十幾年下來,當初為車砸的錢起碼都是幾百萬,再加上如果工作的話,不論億萬富翁,至少比他現在風餐露宿的生活滋味得多。但是他選擇了當一個車手,選擇了自己的夢想,拍攝工作者問他:那你心裡肯定有一種矛盾的感覺吧。歐陽慰卻說:這人生活本來就是一個矛盾體,沒有說什麼矛不矛盾的,走到了這一步,就想辦法繼續走下去。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一樣,在很多分岔路口上猶豫不決,選擇了一條路,倒頭來卻又唉聲歎氣,後悔了當初的選擇,其實大可不必,就像歐陽慰說的,既然選擇了,就要想辦法繼續走下去,也許如果歐陽慰當初選擇了拿錢去投資,成了富豪,卻依然會為大好時光沒有拿去追夢而唏噓感歎。

...

生活何嘗不是一個矛盾體,追求物質,就得放棄夢想;追求繁華,就得放棄平淡;追求熱鬧,就得放棄甯靜。你擁有的同時,生活也将剝奪你的曾擁有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倍感珍惜眼前的事物,這又何嘗不是生活本身的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