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存曆史資料,包括當時幸存的數座教堂與佛寺的記載、南京周邊多個村莊清理屍體的記錄、加上部分日軍的忏悔錄,以及日軍大規模屠殺後河道被屍體堵塞、河水被染紅的慘狀,可以确證三十萬這個數字肯定是隻多不少的。而且為了能上映,更多慘絕人寰的暴行影片也是淡化過的。這麼好的題材其實再怎麼發揮也不會有現實來的殘忍和震撼。(應該拍成紀錄片,一點一點,大量文獻資料,口訴解說堆疊,更能展現照片的傳奇曆史、日本人的虛僞殘忍,戰争陰霾下普通百姓的掙紮和民族性的覺醒)但就是在這種基礎上,人物塑造和故事情節的設計還是過于簡單單調:日本人單純的畜牲,漢奸單純的自私自利冷漠(除了沒遞槍那裡還有點民族性、家國情懷的掙紮),而普通國人的塑造就隻能沿着反方已有的人物模型上刻畫出相反的正能量那一面。
影片在叙事層面,其淚點的設置、主角面臨生存的選擇,以及對日軍殘忍與冷漠性格的塑造,大緻都能猜到故事走向。這種對角色的扁平化處理和情節模式化的構建,不僅簡化了曆史的複雜性,也簡化了戰争對人性的摧殘扭曲,使角色趨于符号化。影片最後的口号呐喊,雖震撼人心,但讓影片從藝術作品的屬性更多轉向了宣傳作品的屬性,一部很好的反戰電影變成了一部很好的反日電影。讓百姓苦的一直都是戰争、軍國主義,而我們的對手也不會一直都是日本,反戰、反軍國主義應該比反某一個國家永遠重要,看完後如果腦子裡隻有仇恨并想用影片中的方式反擊回去,那這些照片傳遞出來的意義,我想,主角也是不願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