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部上線的時候,我是我們公司第一個給同事們安利這部劇的人,當時的安利的理由是“好看”。現在想想這兩個字确實過于太簡單,應該說獨特,起碼在我淺薄的閱片量裡近幾年的國産劇我找不到一部能夠跟家長群對比的劇集。
家長群難得拍出了家長跟孩子之間存在各自獨立的“社會空間”。現實生活就是孩子在上學的時候就是處于一個“小社會”之中,會遇到各種性格不同的同學,可能是調皮搗蛋愛說話的肖家瑞,也可能是聰明懂事兒招老師同學們的糖豆,或者跟果甯一樣遇到他的“宿敵”孫嘉彧等等,如何跟同學們相處,如何找到朋友,如何迅速破冰都是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的。劇裡孫嘉彧跟孫嘉鑫兩個人作為轉學生都面臨這樣的問題,而編劇沒有用家長的熟絡或者老師的引導來解決這種适應問題,而是像寫一個成年人把自己投進一個又一個家長群,物業群,公司.....社會空間場一樣,讓孩子的問題由孩子們解決,甚至嘉彧跟嘉鑫的爸爸都是孩子們已經上完一天學之後才去拜訪新鄰居。這真的是在這類題材裡看似很小但又很能證明“平視”孩子的一個設計。
另一方面,這劇打破了所有家長以為有家長群就能夠百分百了解自家孩子在學校日常的幻想,畢竟哪怕有家長群,也沒人知道果甯為了給自己競選班長拉票廣發傳單,并開始給同學們“畫大餅”;沒人知道孫嘉彧跟果甯之間三場酣暢淋漓又帶着點“荒誕”的pk;沒人知道孩子們額外有個小群,甚至叫反家長聯盟,但這些看似“幼稚”的行為如果追根溯源跟成年人發傳單吸引人幫自己站台,1v1辯論,還有尋求盟友都是一樣的邏輯,隻是成年人需要考慮跟篩選的會更多而已。
如果隻是一味地“平視”那還不能證明這部劇的獨特性,家長群另一個非常妙的點就是依然保留了在家裡家長的“權威性”。劉向上一句“我知道你再這樣一會兒要經曆什麼”止住了果甯的吐槽跟在家裡随時随地大小嚎,唐曉薇一個眼神就能讓糖豆立馬回屋寫作業......劇中的每個家裡無論孩子性格如何,家長冷臉教育孩子那都是好用的,就很中式家庭,可以給一定的自由空間,但不能做得太過火。與此同時,編劇還通過家長們的反思與道歉在說一件事兒,家長的權威性不僅僅是讓孩子們留下“怕”的印象,而是溫柔、穩定但有力量的,就這個尺度的分寸感拿捏得很準。
反正就是這一部對于老粉來說可以放心回坑,尤其是恰好趕上開學,故事開篇家長們手忙腳亂準備各種材料,是真的跟家裡神獸前兩天一模一樣,直接給我拉進劇裡。對于新粉來說也可以絲滑入坑,還能順帶get到不一樣風格的國産劇,億些些雲養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