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鍊接:https://touzihub.com/book/1414.html

特朗普2.0的貿易戰開打後,世界格局又面臨着巨大不确定性。于是我想從曆史中尋找答案,有幸邂逅了2010年央視制作的《貿易戰争——500年全球貿易進化史》。看完之後,收獲頗豐,記錄于此。

紀錄片一共分為5集:

從重商主義到自由貿易自由貿易 大旗易主自由貿易 誰主沉浮全球化的愛情與陰謀多極化的時代變局從重商主義到自由貿易

15世界的歐洲崇尚重商主義,黃金白銀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準成為整個歐洲的普遍共識。自然而然地,各國都在鼓勵出口、限制進口來保證貿易順差,讓白銀持續不斷地流入本國,因此整個歐洲貿易壁壘重重。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開辟新的市場成為唯一的選擇。而如何開辟新的市場呢?100多年前的《馬可波羅遊記》給了歐洲人無窮無盡的幻想。

想要達到理想的東方就必須克服對海洋的恐懼,因為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也就控制了世界财富。葡萄牙率先啟程,1460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帶着船隊穿過非洲最南端達到了東方。此後葡萄牙與沿途各國簽訂貿易協定,牢牢控制了從歐洲、非洲到亞洲的海上航線。

...

葡萄牙的崛起讓鄰居西班牙分外眼紅,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的贊助下,哥倫布承載了尋找新航線的使命。後來大家都知道,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全球貿易的最開始靠的就是冒險精神、暴力掠奪以及航海技術,而這一切并沒有形成好的商業模式,導緻葡萄牙和西班牙經濟逐級落後。資本永遠是逐利的,世界需要一種更先進的商業模式來滿足人類對利潤的超額追逐。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橫空出世。股份公司、融資、信用、銀行股市、保險業、期貨的概念都形成在這個時期。靠着集中力量辦大事,并通過先進的金融制度,荷蘭迎來财富的爆炸增長。

英國同樣不甘示弱,但是它采取了最簡單粗暴加卑鄙的手段,那就是搶。英國女王親自招募海盜在全世界搶劫。這使得西班牙非常惱火,爆發了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諷刺的是英國居然下克上打敗了西班牙。後在後來的與荷蘭的三次戰争中,英國同樣占據上風,海上霸主來到英國坐莊。英國同樣繼續遵循重商主義,鼓勵出口、打壓進口,保持貿易順差。

按照曆史規律,應該還會有後來者取代英國的霸主地位,但是英國的命實在是好。1688年英國爆發了光榮革命,資産階級确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政體,議會和政府逐漸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利,封建專制的君主統治結束了。英國在光榮革命之後迎來了工業革命,國内開始出現産能過剩,大量的商品堆積讓英國人束手無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工業革命後的世界貿易制定了新的秩序——自由貿易。英國逐級進入零關稅時期,英國就此起飛,成為了世界霸主。

...

自由貿易 大旗易主

英國和世界各國通過外交手段降低關稅,而外交手段之一就有戰争。1840年的鴉片戰争是每個中國人無法忘記的屈辱曆史,而戰争的爆發原因正是貿易逆差。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等源源不斷進入英國,但是彼時的大清卻不怎麼買英國的東西,大量白銀流入大清國庫是英國人無法接受的。

就在日不落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候,太陽開始悄悄傾斜。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了,這次站在世界前沿的是德國。為了避開與英國這樣的工業強國的競争,保護德國的新興産業和幼稚産業,德國宰相俾斯麥采取了李斯特的國家幹預和貿易保護的發展模式,1879年,德國推出了增加關稅的政策來鞏固德國地主和重工業主義者的利益,史稱鐵與黑麥的聯姻。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崛起,同樣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世界強國之間逐級豎起貿易壁壘,自由貿易香消玉殒。工業強國之間的摩擦、沖突和矛盾不斷加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美國依靠一戰迅速發展,完成了債務人到債權人的轉換。

1929年美國進入大蕭條,胡佛在1930年頒發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來保護美國本土企業。其他國家也紛紛增加關稅來還擊,後來世界各國開始讓各自的貨币貶值來促進出口。貿易戰、關稅戰、貨币戰此起彼伏。1933年羅斯福擔任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又重新豎起了自由貿易的大旗,開始取消貿易壁壘,史稱羅斯福新政。而日本和德國為了解決經濟危機,走向了軍國主義。此後二戰爆發,美國再次成為戰争的最大受益者。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完成了一次霸權轉換,世界經濟的霸權從英鎊轉換為了美元。美國為了消化戰争期間的産能過剩,急需向全世界推銷美國商品,自由貿易再次大行其道。

從曆史經驗來看:

弱小到時候需要國家保護,需要貿易壁壘;
強大了就需要自由貿易;
相對地,别的國家崛起,自己衰弱的時候,又需要貿易保護。
這就是貿易戰争的規律。自由貿易,誰主沉浮

布雷頓森林體系奠定了二戰後自由、多邊的貿易體系。

蘇聯的崛起讓美國感到不安,為了抑制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1947年,冷戰開始了。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抗,關稅武器再次來到舞台中央。為了制衡蘇聯,美國扶持了日本和德國。不對稱的合作戰略,美國同意這些國家的産品暢通無阻的進入美國市場,同時又允許這些國家保護自己的市場,讓資本主義經濟在日本和西德迅速開花結果,以此防止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張。

日本的崛起反噬了美國的經濟,大量物美價廉的産品進入美國,侵蝕了美國本地企業的利益。美國人不幹了,要求日本也打開本國市場。1960年4月,日本内閣發布《貿易彙兌自由化計劃大綱》,計劃3年後達到自由化率80%。為了避免本國企業在開放中受到沖擊,1960年日本制定了扶植企業經營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削減企業20%的稅率,将設備折舊年限縮短四分之一,降低企業貸款利率,按市價發行企業股票,增強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憑借着的政府扶持和低廉的生成成本,日本的鋼鐵、汽車、石化、半導體等産業在開放經濟中迅速崛起,國際競争力無人能敵。

...

當第二次石油危機讓日本汽車成為世界第一的時候美國再也坐不住了。1985年的廣場協議通過控制彙率讓美元貶值,日元升值的方式促進美國産品出口。日本的出口業幾乎被摧毀,跨國公司紛紛從日本撤離轉向東南亞國家。出口不行,内需來湊。日本施行了積極的财政政策和擴張性财政政策的雙松政策組合。這種的大放水讓日本樓市三年漲了兩倍,股市暴漲。而最終經濟泡沫破裂,GDP增速從10%+滑落到負增長。貿易戰通過彙率這個武器轉變了宏觀經濟問題。

而西德呢?美國同樣資助了德國來制衡蘇聯。德國經濟也是快速發展,但和日本入侵式出口貿易有着天壤之别。聯邦德國通過分散出口商品種類、向盡可能多的國家出口、出口的同時也大量進口該國家産品的三種主要方式,避免的像日本那樣的貿易摩擦,也避免了貿易制裁。廣場協議同樣讓德國GDP大幅回落,但是和日本迥然不同的是,德國沒有降息來大放水,利率依舊維持在廣場協議前的5%左右。

企業的經營狀況還是取決于企業的盈利能力,大水漫灌是一次性的,治标不治本,反而積累了經濟泡沫,讓日本經濟萬劫不複。德國和日本央行的大相徑庭的決策,如此可見一斑。

全球化的愛情與陰謀

1945年日本投降,宣告二戰徹底結束。所有新老帝國的殖民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獨立浪潮,當他們取得了國家主權的時候,同時也在思考自己該如何參與世界貿易。
1949年5月,拉丁美洲的經濟學家普雷維什的一份《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普雷維什分析了1876年至1938年英國進出口産品的平均價格指數。他發現英國作為世界經濟的中心進口的主要是初級産品,出口的主要是工業制成品,而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英國出口的工業品價格不斷走高,而進口的初級産品價格不斷走低,同樣的初級産品在19世紀70年代所能交換到的工業制成品,到20世紀30年代隻能交換到其中的64%了。普雷維什由此得出結論,初級産品的貿易條件存在長期惡化的趨勢。普雷維什的理論影響了衆多發展中國家。他們開始實行一種進口替代戰略,首先通過關稅保護和進口配額,并通過種種扶持政策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從而實現進口替代;其次他們使本國貨币升值,以降低進口商品的成本,減輕外彙不足的壓力。
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引發了發達國家的強烈不滿。法國經濟史學家保羅貝羅奇提出了與普雷維什截然相反的論點。他認為在1872年至1928年間初級産品的價格指數不僅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10%左右,相反工業制成品的價格指數卻穩中略降。在西方自由貿易理論的支持下,一些親西方的國家開始實行了以出口為導向的新戰略,鼓勵本國企業出口,并鼓勵本國的出口企業大量進口國外的資本中間産品和技術專利,同時使本國貨币貶值以增加國際競争力。

舉個例子,上個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印度和韓國年增長率是4%,但60年代初韓國放棄進口替代政策選擇出口導向經濟後,1963至1972年年增長率達到9.5%,而禁止一切産品進口,埋頭發展國内生産的印度在1965年至1981年間年增長率才隻有3.2%。當你處于廉價勞動力而缺少資本和資源的局面,隻能選擇出口導向。

亞洲四小龍通過承接工業化國家的産業轉移,不斷獲得外來的資金和技術,它們的貿易量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1982年拉美債務危機爆發,拉美國家紛紛放棄進口替代戰略而轉向了出口導向。
當全球的貿易門檻大大降低的時候,資本必然要在全球配置更便宜的資源和更廉價的勞動力來追逐利潤的最大化。自由貿易推動了跨國投資,推動了國際分工和産業轉移的不斷升級。1985年,一個叫萊特維的美國人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概念——經濟全球化。東亞奇迹也不斷印證他的觀點。

在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的時候,一場全球化引發的危機正在悄悄來臨。1993年比爾克林頓就任美國第42任總統,這時美國正深陷經濟疲軟,面臨财政赤字、貿易赤字并存的局面,為了解決困境,1995年4月20日,美國和其他七國聯手共同幹預外彙市場,讓美元迅速升值。美元的快速升值使得全球大量資本迅速流向美國。東亞各國的貨币和美元挂鈎,美元的升值也同時帶動本國貨币彙率的升值,使得出口産品競争力大幅下滑。短短幾個月内,東南亞諸多國家的外彙儲備急劇減少,引發了東南亞金融危機。
中國成為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後的世界工廠,并于2001年加入了WTO,随着中國貿易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又開始玩操控彙率的手法,讓人民币升值,并提高關稅打壓中國的出口。

當市場和金融主導權牢牢掌握在外資手裡,經濟全球化不過是資産配置的噱頭而已。

多極化的時代變局

2008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由此引發了全球性質的金融危機。相關影視作品可以觀看電影《大空頭》。

美國進入21世紀以來,貿易赤字不斷擴大。按照傳統貿易理論,當一個國家出現嚴重貿易逆差的時候,它的外彙儲備就會持續減少,本國貨币就會持續貶值,從而引發惡性通貨膨脹。1982年的拉美債務危機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都是由于貿易逆差導緻外彙儲備減少而發生的。但是美國不同,由于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可以肆意印錢,讓全世界為其買單,反過頭來,各個國家再将美元換成美國國債,美元又流回了美國,從而做到高逆差低通脹。美國不斷摒棄投資周期回報較長的制造業,轉而投向回報更高的金融業和房地産,不斷放大的金融泡沫最終通過次貸危機破滅了。

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的貿易保護也在逐漸擡頭。回看曆史,驚人相似。

2025年的今天,美元依然是貨币的貨币,美聯儲依然是央行的央行。但是美國的信用和霸權地位産生的裂縫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紀錄片的最後,強調了中國要學習當年的西德,而要避免走日本的老路。

總體看完,收獲滿滿。未來充滿不确定性,但是我相信中國永遠行,但是真的需要花時間理順我們自己的問題。道阻且長,行則将至。